紅磚白石雕梁棟 富華清雅總相宜 ——走近“三惠”品牌之“惠安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主題攝影展 東園鳳浦村僑居 (黃少煌 攝) “紅磚白石雙拔器,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起,石雕木雕雙合璧。”用這幾句話來形容惠安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最為貼切不過。連日來,“三惠”品牌之“惠安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主題攝影展在惠安縣文廟舉行。從35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的73幅精品佳作,仿佛打開一扇窗戶,將聲名遠揚的惠安建筑工藝,以真切的畫面感一一呈現。今天,《泉州晚報》甄選部分攝影家作品,帶您一同欣賞。 千百年來,汲取中原文化中帝王宮殿的建筑表達,并與閩南地區民俗習慣交融并匯,惠安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以造型優美、別致典雅、富麗堂皇見長,既具規制嚴謹、布局規整、講求對稱之美,又與傳統石木雕、泥塑彩繪相結合,自成一派。 倘若追溯惠安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源頭,甚至可追溯到有據可考的境內先民筑屋而居的4000多年前。此后,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汲晉唐遺風、宋元神韻、明清風范之精華,從興“皇宮起”、筑建寨所城,到與石、木、磚雕珠聯璧合,廣泛應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門窗、屏風、棟梁等構件,惠安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基本已達到建筑必有圖、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藝術境界,成為別樣地域文明的鮮明符號。山霞鎮青山宮、張坂鎮蘇坑蘇氏大宗祠、紫山鎮孫氏古民居建筑群……惠安境內存留的寺廟、宗祠和古民居等歷史建筑就是個中代表。 隨著技藝日臻成熟精湛,惠安工匠也開始將腳步邁向更廣闊的時空,并成長為閩南一帶及臺灣、東南亞等地寺廟和大型民居建造的能工巧匠。時至今日,他們仍舊是閩南地區傳統民居“皇宮起”“掌篙尺”的不二人選,經由他們的雙手建造出的閩南傳統建筑,亦早已成為海外僑胞揮之不去的思鄉情結和精神紐帶。2008年,惠安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以“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惠安)”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錯落斑斕的“燕尾脊”、精致繁復的廟堂宮觀、紅磚白石的閩南古大厝……從祠堂家廟到宅第書院、亭臺樓閣,再到近現代典型華僑民居建筑,今年8月,惠安縣攝影家深入惠安縣內外,廣獵惠安傳統建筑工匠們的建造精粹,聚焦惠安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從不同的視角,以瞬間的光影藝術,盡情展現惠安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特殊神韻。 本周五至周日(13日—15日),此次攝影展還將在惠安縣中新花園展出,廣大市民不妨走進“中國建筑之鄉”,去感受遍及祖國大江南北的惠安建筑之魂。 □本報記者 葉舒雯 通訊員 駱藝玲 邱旭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