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早在2006年,還在金門擔任校長的吳啟騰,就帶著一幫畢業生到廈漳進行畢業旅行。當時吳啟騰來漳州的目的是,“讓臺灣下一代與祖地有更多的連接”。如今,再次踏足漳州,他的身份轉變為研究者。未來,吳啟騰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探索在環境變遷過程中,閩南文化在自己的家鄉金門經歷了怎樣的演變,以展現出一部生動的閩臺文化史。
除此之外,他還有更為廣闊的愿景:“我希望對閩南文化有更深入地了解,通過文化橋梁,推動兩岸融合,縮短兩岸的距離。”祖籍泉州的吳啟騰是兩岸姓氏交流的積極參與者。近年來,他多次跟隨臺灣宗親,赴石獅祭祖。“中國人歷代重視血緣,形成了慎終追遠的傳統,兩岸姓氏同根同源,跨海遷徙,共同傳承著家族文化。”吳啟騰表示,近年來,兩岸同姓宗親互動雖日益頻繁,但更多局限于民間的分散互動,缺乏計劃與統籌。他的建議是,政府加大投入,建立協調性組織,將其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常規性活動。
事實上,閩南文化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就是要推動兩岸文化互動交流。“除了資深學者,不少島內學生對閩南文化也頗為感興趣。”鄧文金表示,研究院每年都舉辦不少以閩臺文化交流為主題的活動。最新的案例是今年7月舉辦的“2015年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究營”。來自臺灣10所高校的60多名師生齊聚漳州,領略閩南文化的魅力。“臺灣師生可聽取閩臺民間信仰、閩南話詩詞吟誦等閩南文化專題講座,實地考察閩南文化展示館、閩臺緣博物館、云霄開漳文化博物館,領略閩南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鄧文金說。
教育互動
吳啟騰不僅是閩臺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是資深教育專家。在臺灣中小學任教38年間,他擔任了24年的校長。在他看來,大陸的教育發展路徑,與臺灣如出一轍。“和早前的臺灣一樣,如今大陸學生幾乎包攬了世界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機械性、應試性的教育能夠有效提高成績,但并不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的研究和創造能力。”吳啟騰說。
吳啟騰對兩岸教育界的熱絡互動感到高興。他說,自己的求學經歷正是兩岸教育互動的真實寫照。
“臺灣學校教學理念先進,大陸學校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雙方大可在人才培養上優勢互補,嘗試兩岸共同辦學、相互輸送優質人才。”吳啟騰說。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