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的延平巨口鄉九龍村土厝群
政和縣大嶺村銀杏美如畫
興賢書院
本報訊來自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消息,第一批福建省級傳統村落名錄近日公布,我市85個村落榜上有名,數量居全省首位。
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等四部局關于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傳統村落名錄的要求,為有效保護福建省優秀的鄉土建筑和傳統民居,促進傳統村落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和延續,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財政廳組織開展了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的申報認定工作。
2014年12月,福建出臺《福建省傳統村落評審認定辦法》。《辦法》規定,傳統村落評審認定指標包括村落傳統歷史建筑和特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分值130分)、村落選址和格局評價指標體系(分值100分)和村落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價指標體系(分值100分)三部分,總分330分。認定為省級傳統村落的,量化評估分值一般應在250分以上。
根據《福建省傳統村落評審認定辦法》,經過調查摸底、各地申報、專家評審并公示,確定339個村落列入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名錄。
南平85個省級傳統村落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政和縣最多,有19個村落上榜,分別為鐵山鎮鳳林村、大嶺村;外屯鄉稠嶺村、外屯村、黃坑村;石屯鎮石圳村;星溪鄉念山村、九蓬村;澄源鄉前村村、赤溪村、澄源村;楊源鄉西巖村、大溪村、禾洋村;鎮前鎮寶巖村、下園村;嶺腰鄉前溪村;東平鎮鳳頭村、西表村。
延平區11個,分別為巨口鄉村頭村、谷園村、九龍村、馀慶村、上埔村、田溪村、巨口村、嶺根村;南山鎮大壩村、鳳池村;峽陽鎮江汜村。
武夷山市11個,分別為嵐谷鄉橫源村;星村鎮曹墩村、黎前村;上梅鄉上梅村、首陽村;吳屯鄉后源村;五夫鎮五夫村、興賢村、五一村、大將村;上梅鄉茶景村。
建甌市8個,分別為房道鎮際村村;吉陽鎮巧溪村;迪口鎮值源村;徐墩鎮伍石村;小橋鎮陽澤村;小松鎮湖頭村;東峰鎮桂林村、東峰鎮裴橋村。
順昌縣9個,分別為洋墩鄉洋坑村;建西鎮謝屯村、際濱村;埔上鎮口前村;高陽鄉下乾村;元坑鎮福峰村、秀水村、東郊村、九村村。
浦城縣3個,分別為仙陽鎮永建村;富嶺鎮雙同村;古樓鄉洋溪村。
光澤縣6個,分別為李坊鄉百嶺村、上觀村;華橋鄉牛田村;司前鄉新甸村;寨里鎮山坊村新豐村;崇仁鄉崇仁村。
松溪縣9個,分別為渭田鎮項溪村;祖墩鄉山源村、嚴地村、溪后村、坑口村、下店村;茶平鄉吳山頭村;溪東鄉古弄村;河東鄉大布村。
建陽區4個,分別為莒口鎮渾頭林村、長埂小源村;書坊鄉書坊村、饒壩拿坑村。
邵武市5個,分別為和平鎮坎頭村;桂林鄉橫坑村;肖家坊鎮將石村;和平鎮和平村;大埠崗鎮大埠崗村。
據了解,我市上榜村落數量全省最多,福州市42個,廈門市3個,漳州市17個,泉州市26個,三明市51個,莆田市11個,龍巖市29個,寧德市70個,平潭綜合試驗區5個。
(本報記者)
五夫獲評省鄉村旅游休閑集鎮
本報訊筆者昨日獲悉,武夷山市五夫鎮日前被命名為“2015年福建省鄉村旅游休閑集鎮”,這是五夫鎮繼2014年入選福建省休閑農業示范鄉鎮之后,收獲的又一張響亮名片。
據悉,五夫鎮自2010年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以來,以弘揚朱子文化為核心,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平臺,全力實施“歷史文化名鎮”、“旅游開發古鎮”、“生態保護重鎮”和“農業種植大鎮”的發展戰略,因地制宜發展文化旅游和鄉村旅游,主動融入大武夷旅游格局,在建設旅游休閑集鎮工作上取得突出成效。
該鎮將農業休閑觀光與朱子文化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建設萬畝荷塘和千畝玫瑰園、千畝梅花園,以花卉觀光方式促進休閑旅游發展;挖掘五夫理學蘊含,舉辦“中國·五夫荷花節”,充分展示了千年古鎮“白蓮之鄉”的無窮魅力;啟動朱子文化生態園項目建設。朱子廣場、朱子雕塑、游客服務中心建設、興賢古街改造、紫陽樓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即將竣工;為適應休閑旅游發展,著力開發朱子家宴和建設五夫美食一條街,發展農家餐館、休閑農莊、生態旅社20多家。
據統計,截至2015年10月,五夫鎮共接待游客約9.5萬人次,旅游休閑集鎮的吸引力正得到不斷釋放。(余華東)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