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為代表的閩學(亦稱“新儒學”或宋明理學)對中國文化的卓著貢獻,使福建具有“濱海鄒魯”和“道南理窟”之譽。福建對于保護和發展朱子文化,有能力、有責任展示新的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講話時,積極評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及其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深刻影響。他贊揚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強調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念,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近年來,諸多學者撰文,指出“福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應注重朱子學研施”。這些建言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省委主要領導多次批示,強調“朱子文化的研究應當重視”。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整合資源,啟動朱子文化品牌建設工程,激發了海內外各界的熱切呼應。筆者認為,當下福建朱子文化研究與應用,須從亟需做、有條件做和可持續做的事情入手,著力在以下三方面推進:
一是推進朱子文化精髓的現代詮釋。此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本義所在,是朱子文化“返本開新”和創造性轉化的必然要求。
朱子文化博大精深,影響中國和世界800多年。福建是朱子文化的發祥地和集成地,依托豐厚底蘊,努力與時俱進,定能在研習上結出碩果、有所超越。一方面,在學術研究上凸顯創見與特色。例如,2011年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纂出版了《朱子文化大典》,200多萬字,內容涵括朱熹的生平事跡、思想源流及其哲學思想、經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史學思想、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宗教思想、美學思想、文學思想、自然科學思想和理學體系建構等,是頗受學界稱道的近現代朱子理學研究大全。在宏觀層面,《朱子文化大典》從學理上闡述了朱熹如何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總結,在對儒學的傳承中革古出新,從而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力。具體而言,《朱子文化大典》諸多論斷起到“正本清源”作用,最突出之一是對史上評價朱熹焦點之最的“存天理、滅人欲”主張怎么看。書中考據了南宋時局形勢、社會環境和民心向背,實證此“天理”即“公義”,此“人欲”指“私貪”,該主張旨在維護公義、抑制私貪;同時,還實證該主張的提出,首先針對統治階層私欲膨脹的腐敗亂象,是對皇室弊政的直斥、問責和警示,其與朱熹畢生倡導“正君心”相符若契,彰顯朱熹護國憂民之大忠、儒家入世精神之無畏,更體現了不可違逆的歷史規律。《朱子文化大典》消弭“以理殺人”之謬解,匡正“以理制欲”之真諦,從而唯實闡釋了晚宋至前清歷代統治者對朱熹思想備至尊崇、不斷推高的成因,幫助世人對朱子理學所以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主流意識形態,有一個客觀認知和正確把握,也啟迪今人理解朱子文化與現代社會有何內在關系,對當下中國建設廉潔社會、文明社會有何助益。此外,《朱子文化大典》設朱子學在當代閩臺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在全球的傳播等專論,屬朱子學大全類叢書之首創,反映了朱子文化發展的現代風貌。
我省宣傳文化部門對朱子文化研究隊伍和平臺建設,應格外重視、用心培植,使之在學術創新上持續發力。另一方面,在“鄉土故事”中發掘思想內涵。略舉一例:1190年(南宋紹熙元年),朱熹為漳州白云巖書院題寫一副門貼:“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上聯說肩負社會道義,兩袖清風,可昭日月;下聯說讀萬卷、品萬物、識時局,身在書齋,心系天下。朱熹題寫這副門貼,是儒者修齊治平的崇高理想和擔當精神的堅毅激揚。朱熹人生軌跡大部分嵌印在八閩大地,其“白云巖門貼”背后故事之類的故事,不勝枚舉。朱熹的理學著述、語錄(如“文公家訓”“視民如傷”“四個之本”等)及其詩詞名句(如“源頭活水”“萬紫千紅總是春”等)都與其在福建各地的成長、治學、從政有著密切關聯。用歷史唯物主義眼光正視朱熹所處年代情形,以史籍為依據,采集民間傳說,加以取舍甄別,運用現代語境,匯編一批別具鄉土味且通俗易讀的“朱子故事”,揭示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核及其歷史背景、形成路線和社會根源等,有助于今人溫故知新、繼往開來。以“故事”形式普及朱子文化,極有裨益,其獨特優勢、其成果出彩“非福建莫屬”,有關部門應予支持、推而廣之。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