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出土南朝墓磚上有海絲印記 專家稱,這證明泉州與海絲的聯系最早可上溯到南朝時期 墓磚拓片上的海水圖案說明泉州和海絲的聯系 □早報記者 許奕梅 文/圖 昨日本網報道了永春一民間收藏家“淘”到一尊明末德化白瓷三足爐,腹壁四面寫有古阿拉伯文,專家稱這一發現在國內尚屬首次。(永春發現明代香爐刻古阿拉伯文 譯文均是稱頌贊美) 其實,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泉州的海絲文物多不勝數。昨日泉州博物館館長向記者特別介紹了一件南朝時期的墓磚藏品,墓磚上的海水圖案證明了泉州和海絲的聯系早在南朝就存在。而泉州泉苑茶莊第六代傳承人陳五鵬收藏的裝茶葉的錫罐,也承載了茶葉的海絲文化。 墓磚圖案說明佛教從海路傳來泉州 泉州博物館藏有一件2007年在南安豐州出土的墓磚,墓磚上的時間為南朝天監十一年(512年)。上面有立蓮觀音紋墓磚、觀音信徒紋墓磚和僧侶紋墓磚。 “僧侶下有兩行線圖案,中間劃有斜線,我判斷這代表流動的海水,這也代表佛教信仰是通過僧侶從海路傳入泉州。”泉州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說。 據了解,泉州最早有佛教廟宇的地方是南安豐州。南朝時期,印度高僧拘那羅陀來到九日山延福寺,翻譯了大乘《金剛經》,而他是最早來泉州弘法的外國僧人。 “這也說明,泉州和海絲的聯系最早可上溯到南朝時期。”陳建中還介紹,在博物館內展出的泉州五代司馬王福墓中就有產于波斯的藍色玻璃器殘片,說明了唐代泉州與海絲的聯系。 同時,藏品中比較特別的還有宋代德化窯出土的青白釉軍持和磁灶窯出土的綠釉軍持,這兩件陶瓷是阿拉伯人來泉州定做的,這也是宋元時期泉州陶瓷外銷的一個印證。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