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片和家書中尋找共同記憶
?
36年的等待、跨海之戀,從年輕稚嫩到白發蒼蒼苦苦守候的妻子,500萬字沒寄出去的家書……展出的40多組、370多件代表性家書、圖片,通過泛黃的紙張娓娓訴說了兩岸普通家庭里許多不為人知的鄉情、愛情、親情。
據統計,現存的兩岸家書的作者主要是20世紀40年代末的去臺人員,他們年齡漸長,陸續凋零,健在的已經不多。前來參加活動的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副館長賈鐵瑛認為,兩岸家書的征集是實實在在的搶救。
當日的圖片展覽講述了獲得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獎”的高秉涵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高祖籍山東,幾十年居住臺灣,與大陸的家人一水相隔,最后未能見到母親最后一面,直到1991年才與兄弟姐妹相聚。隨后,他辭去工作,輾轉兩岸,前后把100多名老兵的骨灰帶回大陸。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敝袊嗣翊髮W家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丁介紹,這次中國人民大學從館藏中精選出20個故事一同展出,其中最早的是19世紀80年代末,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