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起,十番樂隊走進琯頭中心小學,并著手物色、培養教師后備隊伍,他們正逐漸成為十番音樂傳播承上啟下的新一代人。與此同時,琯頭中心小學還成立了十番音樂興趣小組,每周三下午1-2節課程,每次約20位學生,邀請老樂手們和當值音樂老師一起登臺授課。
“作為連江特色的傳統文化,連江十番將會寫進地方鄉土教材,作為孩子們的選修課。現在我們一直在跟學校討論教材編寫,使十番古樂這門鄉土文化的校本課程更有趣、更吸引孩子們。”連江十番古樂研究會發起人之一林瑞霖介紹。
不僅是十番古樂,非遺項目——連江剪紙,目前也已走進縣陽光幼兒園,并設立了剪紙藝術創作基地,從幼兒階段開始推廣這項傳統技藝。從民間到學校的這一“跨”,非遺的傳承跨進了新境界。
梳理文化脈絡,留下城市歷史記憶。作為具有近2000年歷史的文化名縣,連江縣目前共有13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山歌、畬族傳統服飾、畬族苧布織染縫紉技藝、畬族三月三烏飯節、畬族婚禮、馬鼻灘涂泥撬、仁山拉線獅、連江道教音樂、筱埕文武太平王船習俗、透堡鐵基坪、連江剪紙、民間歌謠故事 《余厝墓》、丹陽六十甲子花燈。其中省級非遺項目 《仁山拉線獅》 申報國家級,已獲通過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這是連江縣國家級非遺項目零的突破。
推動文藝精品創作讓本土文化大放異彩
鄭思肖,福建連江人,他是宋元之際一位很有民族氣節的愛國詩人和畫家。連江縣以他為原型,創作了音樂舞蹈作品《墨蘭尋夢》,用舞蹈動作演繹詩人的愛國情懷。《墨蘭尋夢》在去年舉辦的第十二屆福建音樂舞蹈節決賽舞蹈類(群文組)獲優秀節目獎(最高獎)和創作一等獎。
與此同時,學生版的《思肖——墨蘭尋夢》以透堡中心小學學生為班底,在當地全面上演。
“很多人不知道連江有鄭思肖這位歷史人物,希望通過《墨蘭尋夢》的創作與演出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墨蘭尋夢》藝術總監、東方紅藝術中心顧問陳敏霞說,“而讓學生來演繹這部作品,可以讓大家更深刻地了解鄭思肖這個歷史人物,有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墨蘭尋夢》 的創作,體現了連江縣在挖掘本土文化素材、提升文化軟實力過程中的探索與努力。以畬族文化為題材的曲藝說唱類節目 《山哈結婚難離哩》 則登上了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畬族曲藝節目。憑借婉轉的畬族風情音樂、俏麗多彩的民族服飾、古樸原生態的畬族樂器、情涉兩岸的故事情節榮獲二等獎,被認為是中國曲藝界的一大突破。而精心編排的閩劇《甘國寶》 曾多次走向海峽對岸,在馬祖進行巡回演出。
文化是一種滋養,更是一份力量。立足本土挖題材,當前連江正以絢爛多姿的本土文化為基礎,以創新內容、創新形式為翼,一批廣受群眾歡迎的文藝精品屢屢登上全國的舞臺。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