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主示展示收藏的“歌仔冊”
罕見“歌仔冊”
折射閩臺文化交融
“以前的‘歌仔冊’很罕見了。”福建省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泉州市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國家二級演員尤春成說,“歌仔調(diào)”與“歌仔戲”有所不同,它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shù)。“歌仔調(diào)”與漳州錦歌在藝術(shù)上的交融,形成一個戲種,因源于漳州故為“薌劇”,后來又流傳到臺灣地區(qū)成為“歌仔戲”。“歌仔調(diào)”應(yīng)該是“薌劇”和“臺灣歌仔戲”的淵源。
用來記載、敘述“歌仔”故事的書籍,稱為“歌仔冊”或“歌仔簿”。其內(nèi)容注重在故事情節(jié)的演述,其中“歌仔冊”以長篇的敘述故事占大多數(shù)。其中的陳三五娘故事,流傳于閩粵臺一帶,家喻戶曉,所以民間的版本名目繁多,有的敘述故事全部,有的只是摘錄部分。
尤春成說,自清末到民國時期,閩南語“歌仔調(diào)”一直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說唱表演,也是人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消遣娛樂方式,同時也可說是一種賦有勸善教化和教育功能的吟唱表演,“它也是閩臺等地寶貴的地方文化財富。”
相關(guān)鏈接
陳三五娘傳說
陳三五娘是一個廣泛流傳于閩南文化圈的美麗傳說,始于歷史故事,后來演化為戲曲,戲曲故事又使民間傳說更富有傳奇色彩。故事大致為,泉州書生陳三隨兄嫂廣南赴任,路經(jīng)潮州,邂逅黃九郎之女黃五娘,一見鐘情,決意求婚,幾經(jīng)曲折,終成眷屬。
宋代以來,我國閩粵沿海地區(qū)一直流傳著“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南宋詩人劉克莊曾在他的詩中提到“相君未識陳三面”,可見他是對這故事有所聞而作的。另有宋元勾欄瓦舍,也幸存了陳三帶安童到廣南惠州“聽歌”的唱本。至明代,以這個故事編成的“歌仔冊”和弦管曲,更是傳唱一時。近代從日本、英國、德國圖書館中發(fā)現(xiàn)的《明刊三種》,和以荔鏡為緣的《荔鏡記》《荔枝記》等五種戲曲孤本,都演繹了“陳三五娘”的故事。
去年,泉州“陳三五娘傳說”入圍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本報記者 廖培煌 實習生 劉立峰 文/圖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