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歌仔戲冊 說唱陳三五娘 折射閩臺文化交融
“歌仔冊”記錄的《陳三歌》開頭部分
“我收藏了一本閩南語‘歌仔冊’的《陳三歌》手抄本全冊,是早時民間藝人說唱陳三五娘故事用的。”昨日,家住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鎮文史愛好者張主示致電本社24小時熱線96339說,這本清末民初時期的“歌仔冊”如今很罕見了。
什么是“歌仔冊”?早時民間流行“說唱”?記者前往一看究竟。
陳三五娘故事
記錄于清末“歌仔冊”
張主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有些泛黃的冊子,冊子呈長方形,前面的幾頁已較破敗,其他的仍保存完好,字跡清晰。翻過幾頁后,“陳三歌全”四個大字赫然入目,后面附有4句閩南語白話:“若有賢人借去看,不可失落此本歌。抄出此歌恰無通,望恁朋友代我添。”
“這本是講述陳三五娘故事的‘歌仔冊’。”張主示說,自己是文史愛好者,不久前從一名本地人手中收集到這本冊子。根據手寫者的記錄,這本“歌仔冊”抄就于清末至民國初期,至今已有近百年。
71回2萬余字
敘述完美愛情故事
張主示說,這本“歌仔冊”有可能是民間說唱者或者愛好者自己留存用來翻看的。“歌仔冊”記錄的就是用來說唱的“歌仔”。這種說唱方法大抵是兩三名民間藝人,其中有的用大廣弦,有的用月琴,一邊彈拉一邊吟唱,就成了“歌仔調”。像陳三五娘、英臺山伯、黑白蛇等傳奇故事都是他們說唱的主要故事。
整個冊子,采用章回體敘述,共71回,2萬余字。張主示說,這本“歌仔冊”每句七字,對仗式,用閩南語念就,末尾一字大多押韻,吟唱起來朗朗上口,很有韻味。“冊子里面凝聚了泉州早時閩南語用詞、俗語、俚語等,可見寫冊者的文字智慧之高。”
《陳三歌》開頭寫道:“福建下落泉州城 泉州嶺后有名聲。祖上做官共做使,生有二仔通傳名。大仔必賢做運使,二仔陳三文秀才。”陳三送嫂嫂到廣東找兄長,而后與五娘偶遇。兩人在潮州燈會后相見,暗生情愫。講述到兩人私會等情節時,用詞婉約、華麗,講究的同時,還方便吟唱,“能得只人通相對,恰好嫦娥對文君”“二人心肝折不離,日尾相見笑微微”“益春看娘都有意,就向亞娘是在年”“日頭卜落是黃錯,陳三心內亂紛紛”。
故事以大團圓為結局,陳三最終將五娘娶回泉州。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