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區非遺體驗展館吸引市民眼球。
文博會期間許多市民對古塤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了濃厚興趣。圖為老師正在向市民傳授古塤吹法。
核心提示
“近城煙雨千家市,繞岸風檣百貨居”——作為廈門市最古老的城區,思明區經過600年的風煙氤氳和商業文明的滋養,沉淀出了無比厚重的文化資源,也為思明區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著無窮的后勁與潛力。
2日,為期四天的第八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閉幕,借由這股“東風”,思明區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強勢,不僅將文化產業和“互聯網 ”、旅游業跨界融合,還以組展促招商,共簽約項目11個,簽約額為17.24億元人民幣,5300萬美元,總計約合20.6億元人民幣,比去年的14.32億元增加6億元。
思明區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止于此。統計數據顯示,該區目前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共有188家,占全市比重56%,入選市級重點文化企業50強的,占全市72%;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收總額124.62億元,居全市各區第一位。這艘“文化資本巨艦”正朝著一個橫貫兩岸、連通國際的文化交流大平臺邁進。
非遺文化再創業
釋放產業創新活力
“創新是拓寬蔡氏漆線雕未來之路的很重要的一個元素。”在文化產業領域摸爬滾打多年,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平深沉地說。
廈門漆線雕是首批獲得國家級、省、市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民間傳統技藝。作為該項技藝政府唯一認定的保護、傳承的責任單位,蔡氏漆線雕積極創新,在制作上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元素相融合,衍生出了不少新的圖案和創作方式,其作品的新穎獨特、產品的精美別致深受行家們的贊賞和消費者的青睞。截至2014年,蔡氏漆線雕共有59件新作品獲得國家版權登記保護,也是福建省唯一一家漆線雕作品擁有版權保護的。
張學平說,蔡氏漆線雕作為海峽兩岸文博會的分會場,如今走過了8個年頭,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個平臺熟知了漆線雕精品。“今年8月,我們就先行到臺灣進行了11天18場的漆線雕巡展,受到了寶島同胞們的極大關注,這也是為文博會的正式開場預熱。”張學平笑說。
思明區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全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涵蓋15 個門類 34 種類。如何探索創新模式開展非遺活動,使之得到傳承是思明區近年來不斷思索的問題。
今年文博會,思明區除了邀請獲得國家級和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蔡氏漆線雕參展外,還在“思明館”設置了南音、古塤、古琴、龜糕印、鼓浪嶼餡餅等非遺項目,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多渠道化,促進文化與旅游業界融合。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成常態。為此,思明區以省級非遺項目,延平郡王習俗為依托,成功舉辦了七屆鄭成功文化節,被國臺辦、文化部列為重點對臺交流項目,推動兩岸同胞在民間信仰、學術、文藝、經貿等領域,進行自發的合作與交流,增進兩岸同胞骨肉情緣;長期開展非遺項目進養老院、社區、校園、公園展演活動,在春節、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里展演南音、歌仔戲、布袋戲等非遺項目,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