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1159年—1223年),字安卿,號北溪先生,漳州龍溪人,是朱子重要弟子之一。陳淳篤信朱子之學,一生以闡發朱子思想為志,對弘揚朱子學貢獻極大。他也繼承和發展了朱子的蒙童教育思想,撰寫了不少蒙童教育著作。陳淳的蒙童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值得深入挖掘和傳承。
陳淳22歲時讀朱子和呂祖謙的《近思錄》而知有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等先賢,故專心致力于儒家之學。由于家境貧困,陳淳便以訓童來維持生計。由是,陳淳撰寫了不少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三言、四言和五言韻語的蒙童著作,如《啟蒙初誦》《訓蒙雅言》《小學詩禮》《訓兒童八首》等。這些著作中又以《啟蒙初誦》《訓蒙雅言》最具代表性,一般認為王應麟的《三字經》即是在《啟蒙初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綜觀陳淳這些著作,都是以兒童道德品質的養成和道德行為的訓練為中心,蘊含著豐富的蒙童教育思想。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強調蒙童教育對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周易·蒙卦·彖辭》云:“蒙以養正,圣功也。”這即是強調蒙學在兒童成長成才中具有確保方向正確的重要作用。在《訓蒙雅言》中,陳淳亦引用了“蒙以養正”一句。《示兒定孫二絕》開頭即言:“童蒙發軔最初時,庸圣分岐謹所之。”在陳淳看來,蒙童教育正確與否直接關系一個人是成為圣人還是成為庸人。
二是強調蒙童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導兒童成圣成賢。陳淳繼承了儒家人性本善的思想,強調蒙童教育就是要培養和擴充兒童本有的善性,以使他們都能成就圣人君子人格。在《啟蒙初誦》和《訓蒙雅言》兩書的序言中,陳淳即言:“人自嬰孩,圣人之質己具,皆可以為堯舜。”既然人性本善,故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學習和實踐去除氣稟和私欲對人心之遮蔽,恢復人本有的善性。
三是強調蒙童教育的內容是學習儒家的倫理道德。在陳淳看來,蒙童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引導兒童做到“學為己,明人倫。君臣義,父子親。夫婦別,男女正。長幼序,朋友信”。陳淳進一步指出,學習仁義禮智信就要以孔孟等圣人為榜樣,學習他們的言行。孔子、顏子、曾子這些儒家先圣都是兒童學習的典范,這些先圣的言行都是仁義禮智信的具體體現。
四是強調蒙童教育的方法是引導兒童在實踐中踐行儒家小學工夫。所謂儒家小學工夫,就是灑掃、應對、進退等日常禮節。陳淳非常重視灑掃、應對、進退等小學工夫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強調“小學灑掃、應對、進退之儀,則又其中(圣學)始進之條也”。所謂“灑掃”,就是“奉水微微灑,恭提帚與箕。室堂須凈掃,幾案亦輕麾”;所謂“應對”,就是“應對須恭謹,言言罔不祗。父呼唯無諾,長問遜為辭”;所謂“進退”,就是“進退須恭敬,時時勿敢輕。先生趨拱立,長者后徐行”。另外,陳淳還極其重視衣裳冠履之莊重嚴肅,認為人之所以必具衣裳冠履,乃天命之所然。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