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縣靖城鎮有一座“萃文亭”激勵后人奮發讀書
原標題:“萃文亭”勵人奮進
吳亞同給小學生介紹『萃文亭』的典故
“同學們,這座萃文亭又叫字紙亭、惜字亭、敬字亭等。古人尊重文字與文化,認為讀書人寫字的紙不能亂丟,村里就集中在這個亭燒掉……”昨日上午,在南靖縣靖城鎮尚寨村上埔社的萃文亭前,該村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吳亞同給小學生介紹萃文亭的典故。
萃文亭為六面亭,由紅磚砌體加灰刷,頂端設置一粒圓珠,高2.3米,直徑1米。燒字洞口的上端“萃文亭”三字遒勁有力,洞口兩側豎聯已經模糊不清。陪同孫子前來參觀的尚寨村村民吳瑞明說,祖輩口口相傳,這座萃文亭建于明末清初。古時候,村里人將寫有字的紙張放在字紙簍,收集后送到萃文亭焚燒。民國初期,對于違反“村規民約”者,族人懲罰其挑字紙簍到萃文亭焚燒紙張。
萃文亭與位于尚寨村寶珠巖山上的周濂溪祠緊密相連。該祠供奉孔子、周文公(周濂溪)、朱文公(朱熹)等雕像。據《南靖文史資料》記載,周濂溪祠在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興建并設立社學,奉祀周濂溪先生牌位,以尊崇理學為宗旨。《南靖縣志》記載,“永樂辛卯(1411年),邑諸生赴省試者七人,領薦者五人:李貞、賴清、江澄、張驥、盧閏,皆在寶珠山內,室廬相望。貞已乙未第二名及第,澄亦同捷南官,時有‘寶珠瑞氣多,七子五登科’之謠,洵連茹盛事也”。明末清初,“寶珠瑞氣多,七子五登科”佳謠吸引來自四面八方莘莘學子及其家長慕名而來參觀周濂溪祠。尚寨村在周濂溪祠就讀的學子積極籌集資金,在距離周濂溪祠五六百米的上埔社建設了萃文亭,推進“敬惜字紙”的文化傳統理念。萃文亭歷經滄桑,與周濂溪祠一直激勵后人奮發讀書,努力成才。(徐東升 文/圖)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