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臺灣的藝術家黃正南四代以制陶為生,黃正南更是創出了一項傳奇,那就是比蛋殼還要薄的薄胎陶瓷,今年首次亮相文博會,只有0.2毫米厚度的蛋殼瓷令觀展者大開眼界
什么是創意?什么是設計?看起來虛無縹緲的東西,在文博會上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
一件瓷器,讓你穿越300年與郎世寧對話;還有一件瓷器,薄似蟬翼,亮如玻璃……趕緊到文博會逛展吧,這里總有一種創意設計讓你賞心悅目。
0.2毫米?你不知道的蛋殼瓷
薄似蟬翼,亮如玻璃,輕若浮云,不是絹絲,而是瓷器——蛋殼瓷。
來自鶯歌陶瓷世家的臺灣藝術家黃正南,四代以制陶為生,到了黃正南手上更是創出了一項傳奇,那就是比蛋殼還要薄的薄胎陶瓷,今年首次亮相文博會,只有0.2毫米厚度的蛋殼瓷令觀展者大開眼界。
超輕、超薄的薄胎碗,置于蜘蛛網上,猶如懸空飄浮的幽浮,蜘蛛網卻完好如初,無一絲的破損或斷裂,令人嘆為觀止。
厚度不到一毫米的薄胎碗,是黃正南花18年時間潛心研究的成果。他的薄胎作品甫推出即在陶瓷界引起轟動,曾在上海世博會展出,是唯一受邀的臺灣陶瓷藝術家。
穿越300年與郎世寧對話
郎世寧的“百駿圖”,聞名中外,七公尺長卷,秋季牧放馬群的景象躍然紙上;文博會上,精致的雕塑與彩繪,融合精密陶瓷3D列印技術創作及開發,演繹百駿之美的前世今生。
在法藍瓷上,設計師將“百駿圖”詮釋成三件橫式長卷般的瓷瓶組“百駿祥安”,秋季牧放的百匹駿馬和牧人深淺不同的空間,以略傾斜的坡度,表現草原或林木的寬廣,3D打印技術,呈現百駿靈動、栩栩如生之姿。
一片片瓷器,仿佛透過300年時光,與大師郎世寧現場對話。
男人完成的蘇繡精品
寬1米,高1.4米,頭戴盔、身著鎧,戎裝騎駿馬、五官凹凸有致的乾隆皇帝,居然是繡品?
文博會上,一幅《乾隆大閱圖》蘇繡,引來觀展者駐足。原來,它是蘇繡大師沈德龍先生的作品,沈德龍親自繡制人物的頭像,其他部分則是由5個繡娘用了8個月時間才繡制完成。
據介紹,這幅《乾隆大閱圖》在繡制過程中碰到的難題很棘手,特別是在處理天空時下了很大功夫,反復修改,運用了平針、盤針、大絞針、三角針等各種針法,從深色到淺色進行微妙的過渡,使之看起來非常和順。
3D地景體驗,敢試試嗎?
“哇,那邊有超酷3D街頭地景藝術,好逼真啊!”
文博會一個不起眼的轉角處,一幅畫作倚墻而立,畫中的長廊仿佛跳出畫面,近在眼前,長廊一側的水池里,紅色鯉魚魚貫而出,蹲在跟前的合影者,仿佛一伸手就能撩起水花。
一幅看似普通的畫作前,卻出乎意料的人頭攢動?原來,它是全球首位華人3D藝術家蘇家賢的作品,3D效果的地景藝術,仿佛下一秒就讓人穿越時空,掉入另一個世界。
地景藝術,從環境藝術演進而來,始于1960年代地大物博的美國,1970年代開始不少畫家和雕刻家紛紛跑到戶外,從事地景藝術的創作,通過幻視藝術,體驗3D的奇妙滋味。
畫在水晶玻璃上的故事
紅色丹霞、藍色大海、青山微黛、土樓泛黃,色彩絢麗,新鮮生動……今年福建省旅游局展位看點多多,最值得一提的,莫過于畫在水晶玻璃上的八閩大地。
這是一幅5米高、10米長、共計50平方米大的福建旅游十二品牌巨幅水晶玻璃手繪畫卷,它是杰瑞堂6個大師,歷時一個月,通過創作,把十幾萬平方公里上的八閩錦繡集中到一幅畫卷上。
土樓、云水謠、媽祖、泰寧、日光巖、冠豸山、桃源洞、白水洋、太姥山、武夷山玉女峰、火山巖、三坊七巷等,綿延的山、流淌的水,渾然一體。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