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的子母井,老人說是清朝時建的,現在還在使用
東南網10月29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尤燕姿 夏鵬程 文/圖)青山環繞的村莊里,藏著十幾座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潺潺溪水從屋前流過,好像在述說著當年的歷史。昨日,泉州市文管部門在臺商投資區張坂鎮霞美村,發現了一處有300多年歷史的子母老古井,以及一座百年典當行,當地的村民為我們講述了這些古跡的故事。
內徑3米 為泉州最大古井
四五座青石紅磚燕尾脊的五間張大厝,排排連著,坐落于霞美村村委會的旁邊。這一排古建筑,是旅居菲律賓的先人黃世美,建于清末民初的。紅磚是從菲律賓運來的,墻上的石雕栩栩如生,但因長年無人居住,有的房屋已經年久失修。
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紅磚厝上的磚雕。磚雕上的圖案清晰可見,樹枝上的葉子與小鳥、燈籠上刻的“添丁進財”。古厝前,還奉供了一尊關帝爺,一塊“關帝爺”的牌匾是民國十一年間的。
藏在黃長水、黃光漢故居后面的,有一口內徑長約3米的古井,年代要追溯到明末清初,距今300多年。據75歲的村民黃晉昆介紹,這口井原來是一口很大的潭水,用于灌溉,后來變成了井水,供全村人使用。
這口井有一個大井口,兩個小井口,被稱為子母井。打小,黃晉昆就沒見過這口井干枯過,每天的清晨和夜間,這口井邊就像集市一樣,村民們聚集在這里打水、洗刷。為了安全起見,后人用石欄將井口圍起來,再后來,就將井面遮蓋了一半,如今還有許多村民吃這口井的水。泉州文管所研究員黃真真介紹,這是泉州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古井。
清朝的典當行遺址,后人找出牌匾比劃上去
坐轎挑白銀 化解兩家仇怨
說到村里最響亮的一戶人家,是清末民初年間,開典當行的黃世遠。黃世遠生于1861年,卒于1918年。喊他曾祖父的黃建生,珍藏著一塊170多年歷史的牌匾。聽說村里來了很多文管專家、古建專家,他趕緊將這塊牌匾抱出來。牌匾上寫著“益裕稅典”四個大字,旁邊寫著“同治癸酉夏”。
黃建生說,太爺爺當年開典當行,有過這么一段典故。當時鎮安鋪埕邊村駱氏,有兩戶親堂因事糾紛,互不讓步,雙方遣散老幼,關門困戶,劍拔弩張,準備械斗。當時,官府也拿他們沒辦法,有人建議請德高望重的世遠先生出面調停。
先生見義勇為,欣然接受請求,遂攜帶白銀數百,坐轎趕赴埕邊;官府吩咐折沖,雙方接受和解,這場一觸即發的械斗終于避免。為了答謝世遠的恩德,官府特送上一塊“為善是?!钡呐曝医o他,如今,這塊牌匾仍鑲在古厝的門墻上。
黃世遠也在村里建了一排古厝,留給現今的后代。如今,黃建生這輩的9個兄弟姐妹,有的在香港,有的在上海,有人從政,有人經商,也算是村里的名門望族了。
□延伸閱讀
泉州的古井有不少典故,據明萬歷《泉州府志》記載,當時泉州市內“井三十有八”,當然這指的只是那些比較有名的古井,散落民間不知名的井數不勝數。
狀元井:市區孝感巷的狀元井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口井與南宋狀元曾從龍有關,據傳曾從龍的母親是在這口井邊生下他。
荔枝井:閩南有句俗語說:“富呀像李五。”明代晉江李五古厝邊有一荔枝井,井口呈四方形,這口荔枝井是李五的四媳婦夏天浸泡荔枝的地方。荔枝容易上火,整擔荔枝運來后,先懸放到井里冰鎮后再食用。
成功井:開元寺后面有一條古井巷,巷里有成功井,這口井與鄭成功有關;而施瑯故居里前廳和中廳之間有口井,這口井則與施瑯有關。
夫子泉:老井位于府文廟廣場舞臺東側。南宋隆興初年,該井清泉涌出,甘香特異。古代文人王梅溪題詩盛贊,后人勒石“夫子泉”志之,建石亭加以保護。明萬歷《泉州府志》描述,這夫子泉是宋代一位教授黃啟宗派人挖掘出的。據悉,過去考生要進京趕考前,都會特意來飲一瓢夫子泉水,希望能幸運高中。據住在府文廟附近的老人講,夫子泉的井水很淺,數米可汲。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夫子泉呈四角形,井口黑褐色,井上用一個帶橫桿的鐵圈鎖住。(綜合報道)
相關報道>>>
山村古厝竟是清末典當行 占地3000多平 曾聞名惠南
古厝占地很大,窗口設計很精巧。
【編者按】
據10月25日《全國罕見!泉州發現祈福道場遺址 藏在深山無人識》報道,泉州發現罕見古代祈福道場遺址,引起諸多讀者關注。泉州臺商投資區張坂鎮霞美村村民就給記者打來電話,說他們村也有稀罕的遺址——一個典當行和一口古井,都十分罕見。而他們村剛好與古道場所在地崧山村相鄰。昨日記者跟隨文物專家一同到這個村子“探寶”。
古道場遺址引熱議,讀者主動來獻寶——
山村古厝 竟是清末典當行
張坂鎮霞美村,如今看起來只是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可在清末民國初年,這里竟然開起典當行,規模還不小。這是怎么一回事,其中又藏著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早報記者 蘇凱芳 莊麗祥 文/圖
占地3000多平方米 當鋪曾聞名惠南
據介紹,該典當行是霞美村62歲村民黃建生的太爺爺黃世遠在同治年間開設的。黃建生提供的黃氏族譜中記載:“先生少習貨殖,及長繼家業。在村創建‘益裕當鋪’,在縣城與士紳李君合營‘慶裕當鋪’……曾名聞于惠南。”
在黃建生帶領下,記者來到黃世遠當鋪的所在地。據他介紹,當時他的太爺爺黃世遠在當地共建了3座“五間張”古大厝。與之相鄰的還有一座兩層樓的古厝,用于開設典當行,另一座兩層古厝則開辦私塾,五座古厝占地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由于古厝依山而建,黃氏祖先便利用山體幾塊巨石形成的一個石洞,打造成一個小倉庫。
“有人說這個倉庫是放典當物品的地方。”黃建生說,他小時候曾進入這個石洞,有兩三米深,有人曾跟他開玩笑,說里面可能還藏有寶貝。
古厝年久失修,牌匾被保存下來。
古厝細節十分精妙 專家建議保護利用
黃建生說,村里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當地兩家堂親發生糾紛,互不讓步,雙方遣散老幼,關門閉戶,準備械斗。有人建議請德高望重的黃世遠出面調停,黃世遠欣然接受請求,隨即攜帶白銀數百兩,坐轎趕往調停,雙方得以和解。大家非常滿意,稱從來不曾見過像世遠伯這樣,帶著銀子為人排解糾紛。
遺憾的是,由于社會動蕩,經濟蕭條,當鋪存貨常常被盜,黃氏家族的典當行日漸衰敗,直至結業。古厝因年久失修,多處屋頂發生坍塌。至今黃建生還保存典當行“益裕當鋪”的牌匾,他說:“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再不好好保存就沒有了?!?/p>
泉州市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主席蔣欽全對面積如此大的建筑群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一些建筑細節,如窗口、大門門梁處的門燈都是十分精妙,如果黃氏后人加以保護、利用,這些建筑還是可以慢慢恢復起來。
泉州市文物專家黃真真說:“一般典當行都是開在縣城等繁華地帶,隱匿在普通的小山村著實少見。”她猜測在那個年代,這里可能是一個官道,或者是經濟發展非常好。
黃真真表示,霞美村與崧山村都保留十分原始的古民居,民風淳樸,山清水秀,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當地村民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一同將兩個村子打造成鄉村旅游的好去處。
來源:東南早報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