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村推出“坐竹排、觀鷺鳥、游半月島”。
名木古樹眾多
白鷺
今年“五一”期間,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開始試營“坐竹排、觀鷺鳥、游半月島、看名木古樹”的旅游項目。花了5萬元從武夷山買來11條竹排,兩個月就收回成本,這讓村民信心大增,眼下正忙著拓寬進村公路,鋪設生態停車場,開挖垂釣池塘……
半山村距城區僅10公里,是梅仙鎮面積最小的建制村,有“半山半水半月島”之稱。挨著四座山,每座山都只有一半屬于半山村,所以叫“半山”;與同鎮的汶潭村隔尤溪河相望,劃江而治,所以叫“半水”;河中有座小島,呈半月形狀,便叫“半月島”。因白鷺紛飛,原生態保持較好,今年半山村被列入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放排工變撐排人
碼頭邊有白榕和香樟,兩棵樹撐開枝冠,形成迎客的小拱門。聽說竹排的行程有一個多小時,望著艄公林上樹竹篙一點,不由問道:這里的村民專門學過劃排嗎?年過50的老林回答:半山人艄排的歷史有300多年,年齡稍大的男子幾乎都當過艄排工人,20多年前自己就以此為生。
村民以林姓為主。過去,男勞力放木排、竹排到樟湖坂、水口、福州一帶,女勞力在家做裝排用的竹釘。從尤溪到福州,水路150多公里,趁著蒙蒙亮的天光開排,一趟下來約需一周時間。搭窩棚、支鍋灶,食宿都在排上。途經大大小小的險灘五六十處,在福州港泊好排,辦完木材運送交接手續后,艄排工人會買幾瓶燒酒、點幾樣葷菜犒勞自己,再結伴到福州城逛一趟,買些醬油、帶魚、雪片糕回家。
竹排之行野趣多
每年5月間,是白鷺的孵化季節,也是觀鳥的最佳時期。村支書林上斗想吸引白鷺聚集到靠近碼頭的半月島一隅,形成一個新景觀。那段時間,負責經辦的林上樹幾乎天天都要出船,下河打撈七八斤小魚。頭5天,白鷺不敢下來,后來膽子肥了,連人都還沒有搖船離開,就從樹梢一下子撲來十幾只,一只能吃下四五頭小魚。
入秋時節,這段河流水位下降,透出幾分“山寒水瘦”的涼意,比不上在炎炎夏日坐竹排那般清爽愜意,但充滿野趣的行程仍讓人目不暇接。岸邊有樹徑夠四人合抱的香樟,由于水質的改善,撈螺的人也多了。半月島外沿,布滿著見泥生根、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淡水紅樹林,楠木、野生桂花、五里香等植物夾生其間,雜亂交疊……
生性孤獨的翠鳥兀自在汀渚徘徊,當地人管這種鳥叫“釣魚精”。林上樹說,翠鳥一頭扎入水里叼小魚的動作,跟扔出的石子一樣麻利。
祖輩口口相傳的風水林就長在半月島上,禁忌讓這里人跡罕至,悠然地逃過某段時期的亂砍濫伐,成為幾近原生態的“世外桃源”。
據說半山村尚存明代至民國時期的古民居16座,坐竹排的最后一個觀賞點卻出乎意料地安排在對岸的汶潭村蓮花寨。棄排上岸,沒走多遠就能望見用鵝卵石砌筑墻基、呈長方形的土堡,這座建于清康熙年間的古建筑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墻厚兩三米,上有垛口、角樓、跑馬道,中間大坪、庫房、起居室俱全,堡的四周防御溝壕痕跡還很明顯。
空蕩蕩的蓮花寨內,四處高懸簇新的紅燈籠,留著一方舊時的練武石鎖,重達180公斤。看門上一張褪色、破裂的紅紙布告,可知當地曾于2009年對古堡略加修繕。
從節點向景點起步
半山村人集資辦起了兩家農家樂。說“半山民風淳樸”,可從標明“自主消費,誠信經營”字樣的投幣箱上略見一斑。這個掛在一家農家樂墻上的鐵皮箱,旁邊還貼著明碼標價的菜譜。有了論個按份賣的細節提示,游客心中有譜,用餐后可自行付費。
獅公山曾是華東地區鉛鋅第一大礦區,開過礦的半山村村民林高春如今在這里辦起休閑山莊,里面有農家樂、成排的民宿,還有游泳池、垂釣臺等設施。為解決昔日礦區的“青山掛白”,莊主在山上種了黃楠木、杉木等名貴樹種,松樹等經濟樹種5萬多株;搞起林下經濟,挖了魚塘,還養鴨養雞。
按記者觀察,這家初具規模的山莊目前還僅是起到“游客中轉站”的作用。餐飲部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這里每逢節假日能來幾百人,多數住上一天,便起程去看尤溪聯合梯田,到九阜山觀瀑。平常一天只能招待一兩桌客人,有時甚至空無一人。
無論如何,經過將近半年的忙活,半山村的旅游業從無到有,總算起步了,至今已接待游客近萬人次,其中接待福州游客12批次。閩南師范大學團隊幫助制定“閩中生態旅游村”的規劃,建設部門為村里設計6個景觀提升工程節點,主題公園、停車場、垂釣塘等基礎設施將于年底投入使用,進村公路路面也將鋪瀝青“黑化”。
半月島生態發展專業合作社在今年7月成立,全村200多戶人家、1000多人口,現在基本上每戶都出了一名合作社成員,每位村民都掏了200元投資入股。林上斗承諾,要讓村民變股民,田園變家園,節點變景點,促進村民共同富裕。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