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記者 蘇詩苗文/圖
9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考察了龍巖永定土樓的客家家訓館。離開時,王岐山說,客家家訓體現真善美,沒有一點假大空。
有學者分析,客家家訓受到中央領導肯定,這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再次審視,顯示了國家、社會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理性認識,表達出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新形勢下的旺盛生命力及嶄新價值。
家訓文化在三明城市綠道也得到精彩的展現。城市綠道已成為三明城的一道亮麗風景。現在,不少市民家中來了外地客人,安排客人外出游玩時,先想到的就是游綠道。這條綠色“長龍”,作為三明城市建設新景觀的同時,承載了新時期三明生態文明的新內涵。
10月15日,記者來到市林業局采訪,向副局長陳美高了解綠道中植入了哪些家訓文化。
“家天下”離不開“四之本”
“爸爸,你看,那里有摩崖石刻。”一位走在綠道上的孩子,興奮地指著綠道里側山石上的石刻書法,對父親說。但凡走三明綠道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感受,綠道文化氣息很濃。這些文化景觀,如串串珍珠,鑲嵌在綠色長廊中。
一位外地游客說,像三明綠道這樣用心植入了這么多文化元素,細致展現這么多的人文景觀,在綠道中還真不多見。
畔嶺驛站是三明城市綠道首期工程北邊起點,也是整條綠道的一處重要節點。沿虎頭山步道拾級而上,就來到這里。一走進綠道大門,就可以看到掛在四根門柱上的朱熹家訓:“讀書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這四塊柱匾,以朱熹原版字體書寫,蒼勁有力,彰顯了理學文化的風采。
朱子的“四之本”是朱子家訓的精華。在城市綠道進口處,懸掛它們,體現了綠道家訓文化的主旨。在我國,自古就有孔子“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朱熹的“四之本”也算可治“家天下”了。
朱熹把讀書看作是四本之首,是本中之本。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就包括讀書,學習。讀書學習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不修身,何以齊家?不讀書,何以治國?不學習,何以平天下?在儒家文化中,與“讀書起家之本”相應的經典言語還有很多: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
“循理”即遵循天理。朱熹認為要使家業平穩地保持下去,一定要循理而行。朱熹以“存天理,滅人欲”來明是非,別善惡,揚正氣,撻奸臣。循理以保家,居理以治國,其道理是一樣的。我們今天講“循理”循的應是社會道德規范、法律制度和一切科學的真理。
朱熹認為“和順”是治家的基礎。“和順”,即和諧、順睦的意思。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維持家庭關系的和睦穩定,對于整個社會的安定有極重要的意義。所以,古人極重“齊家”,視“和順”為齊家之本。
朱熹把“勤儉”看作管理家業的根本,于今仍有積極的意義。所謂勤儉,即勤勞與節儉。今天,推崇勤儉的美德,居官不貪污受賄,經商不弄虛作假,生產不作偽造假,為民不強取偷盜,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去創造美好的生活,這是城市綠道家訓文化所倡導的。
山水之中藏深意
沿著畔嶺驛站往仙人谷方向行走,綠道綠意盎然,清爽怡然,抬頭是綠色之上的云天,俯眼是林立于列東河谷的城市樓群,不經意間,時間已自滿眼青翠中流走。走著走著,一座凌駕于綠色山坡上的木棧道,映入人們眼簾。再細看,方見“弘仁橋”三字書于棧道入口處。弘仁是綠道北段家訓文化的又一自然呈現。
仁,乃儒家文化的核心元素。“仁”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標準和境界。他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仁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仁者樂山”,當山景與“仁”之精神相遇,文化的獨特魅力,再次得到彰顯。
無獨有偶,沿綠道往南行,過道南亭,紫蓮橋,邀月臺,牧云橋,這些融會了三明歷史人文的景觀,讓步行者在
親近自然中,一次次感悟到歷史人文的深厚與遠達。在如此慢行健步里,一處林木蔥蘢的山塆過后,一塊天然大石,立于道路里邊。行人駐足間,行書而成的“追遠”映入眼中。
《論語·學而》言:“慎終追遠。”后人注道:“追遠者,遠謂親終既葬,日月已遠也,孝子感時念親,追而祭之,盡其敬也。”對于中國人來說,追思遙遠的過去,記住祖先不忘本,飲水思源,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美德。人們提取“追遠”二字,將它鑿刻于沿綠道的青石上,既是對歷史人文的敬畏,更是一種傳承。
另一處“思齊”的石刻,也是掩映在一片綠意中。《思齊》是《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的一篇,為先秦時代的漢族詩歌。詩贊頌周家賢母,說明文王之所以能得天下,更贊頌文王的功業,并能聽善言,選人才。
有人說,三明是個多元文化融匯的地方。在這多元文化中,客家文化是重要一脈。客家祖先為了自己的后代能恪守孝道,和鄰睦族,坦蕩做人,除平日言傳身教外,還想出不少方式對后代進行教育和影響。圍龍屋墻壁屏柱上鑿寫的家規家訓文字,就可看出先輩的良苦用心。
一座相對完整的客家圍龍屋,由某姓某代甚至幾代人所建成。如何維持生活秩序和宗法制度,便是一個大問題。這時,各戶長者便會坐在一塊,共擬一份協議,并將協議內容刻鑿于石碑上,再將石碑鑲進堂內顯目的墻面。客家祖訓,便是客家人所公認的家訓、族訓。
“人往四方,勵志名揚。崇宗敬祖,戀土愛鄉。”這兩則客家祖訓,如今與山水相融,成為三明綠道北段家訓文化的點睛之筆。人們行走綠道,走到此處摩崖石刻,不禁駐足而望,若有所思,這或許就是包括家訓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綿延不絕的原因所在吧。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