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糕蒸熟了,表面裂開了口子
發酵過的稠米漿倒入模子前還需攪拌
東南網10月27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小芳/文馬俊杰/圖)碗糕,是一種普通食品,節日祭祀時也會用到,廣泛存在于莆田、潮汕和閩南等地。因為碗糕制作工序繁雜,耗費體力大,如今制作者已在大量減少。
昨日,記者現場探訪了碗糕制作手法,為讀者找尋童年時那股淳樸的米香味。
米漿要發酵10小時
凌晨5點半,記者來到天九灣市場許師傅的鋪子內。因為當天早餐就要售賣碗糕,許師傅每天都是凌晨1點多就要起床忙碌。碗糕制作用到的原料就是大米,為了保證后期成品在口感上軟硬適中,大米一般選用早米。因此,碗糕的別名為早米糕。
大米要先用水浸泡兩個小時使其變軟,隨后用機器將其磨成米漿。磨漿時加入白糖,比例為一斤大米配四兩白糖。磨成后的米漿不可馬上使用,要放置10個小時進行自然發酵,可放入之前剩余的老酵母。如果發酵過久做出來的碗糕會發“酸”,吃起來無味,還會掉渣兒,因此要加入適量的食用堿來中和。最后,將米漿放入容器內,用大火蒸15分鐘。
剛出爐的碗糕顏色雪白,散發著濃濃的米香味。由于膨脹碗糕會凸起高出容器面,上面裂成幾瓣,像一朵盛開的花。許師傅說,碗糕放置冷卻一會口感反而會更有彈性,吃起來筋道、細嫩、鮮甜。
花狀寓意有好兆頭
今年54歲的許師傅是秀嶼區月塘鄉聯星村人,做碗糕已有近30年了。許師傅每天要做大約100斤的碗糕,除了零售,還賣給學校食堂及早餐攤。許師傅說,早期的碗糕還是用茶杯做的,小小的一個賣2分半錢,現在一個要一塊錢了。除了茶杯,后來莆田人以裝食品的陶缽子為盛器做成碗糕,方言稱為坩(gān)囝糕,舊時賀喬遷要送這種坩囝糕,寓發財、家族發達之意,因為莆田話“坩”和表示家族的一支的“科”同音,有的地方則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做。據了解,莆田碗糕用于端午節。
“做碗糕一要發酵得好,二要碗糕頂面裂開成笑容狀。”許師傅說,人們經常會說碗糕“笑”得很好看,象征家中會充滿歡笑。許師傅回憶道,小時候在家中,長輩或者親戚常會做些碗糕,然后分給鄰家的小孩一起吃。許師傅說,自己沒有學徒,做碗糕就到他這代了。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