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間驚現(xiàn)一塊唐代買地券 源自公元861年屬墓葬品
□相關閱讀
買地券
又稱地券、墓箉,是一種給死者親屬以精神上的安慰和墓地所有權的憑證。地券是受道家文化影響極為濃厚的中國古代喪葬物的一種,從東漢到明清時期,歷代皆有。買地券的材質因時代不同而有變化,有鉛質、玉質、石質、陶質,甚至還有鐵質。地券在墓中多放于墓室內,也有放在墓地甬道或靠近墓門之處的。
漳浦出土的買地券
證實唐朝福建曾設福建道
除了王楚中的買地券,漳浦也發(fā)掘過一塊沒有具體紀年的唐朝買地券。
1993年8月,漳浦縣博物館對灶山山麓一座被盜掘的唐石室墓進行搶救性清理,出土了一件多嘴罐、12件小陶罐和45件紅陶俑。同時在墓坑中部的腰坑里,出土了一件磚質買地券。買地券色灰白,寬30厘米、長31厘米、厚2厘米,出土時斷為十一片,且有兩片殘缺。券面上在未燒時用硬物刻了128字。地券中刻著“大唐國福建道”。
郭聯(lián)志教授稱,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采取州、縣二級制;而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又設立“道”,以代表中央監(jiān)控地方行政。安史之亂以后,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膨脹,全國出現(xiàn)了40多個道,大的管轄十幾個州,小的不過管轄兩個州。由于這40多個道及其監(jiān)控區(qū)在史書上并沒有具體說明,在這個歷史時期里福建隸屬于哪個道,或是否曾自成一道,這是史學界尚待弄清的問題。灶山買地券的出土,進一步以文物證實了唐代曾經設過“福建道”的史實。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