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著千年時光 看看唐代買地券 源自公元861年,是福建目前發現最早有確切紀年的實物
東南網10月28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曾炳光 戴江海 文/圖)漳州一塊民間收藏的買地券,讓我們乘著時光機,重溫了1155年前的歷史。
輕輕撇開歷史的灰跡,思緒緩緩回溯到了唐咸通二年(861年)。細細品讀買地券上的文字,原來,它和當時漳州的官員王楚中有關。漳州理工職業學院教授郭聯志稱,這是目前福建省內發現最早有確切紀年的實物。
這塊唐861年的買地券,是不是讓你的思緒穿越到千年前?
到底,買地券為何物,又有什么用?
這塊買地券的收藏者是漳州收藏協會副會長郭榕飛。
他說,當時發現這塊買地券時,為之一驚,因為漳州最著名的金石刻文咸通碑的落成時間是咸通四年。而這塊買地券的時間是咸通二年,早了兩年。今年5月搬家,工人不慎將地券摔了一個角,讓他心疼不已。
買地券底部部分字跡已不清晰,需要借住手電筒的燈光仔細辨認。細讀買地券的文字,原來,買地券跟漳州官員王楚中有關,他的職務相當于現在的市公安局長兼邊防大隊長和政府秘書長。所購買的墓地價格為“白銀錢九千九百九十九貫文”,券文告誡在墓主人安葬后,他人不得侵犯。
郭榕飛認為,我國自古就有厚葬之風,但券文所謂的“九千九百九十九貫文”可能并不是實數,更多表示了對墓主人擁有墓地權利的尊重,同時也顯示了為墓主人置辦喪事的隆重程度。
漳州理工職業學院教授郭聯志稱,唐代地券甚為稀少,迄今所知漳州地區發現兩塊磚質唐代地券,一塊在薌城區、一塊在漳浦縣,另三塊明代磚質地券出土于長泰縣;泉廈發現的地券較多,但只有宋元時期地券。這份唐咸通二年的買地券,也是福建省最早有確切紀年的出土文物。買地券是用來確定墓主人對墓地的使用權利,所以必然涉及當時埋葬地的地名。這些地名對于考證當地的行政沿革非常有用。
此外,海都記者獲悉,福建博物館也曾通過各種渠道,表示要收藏這塊買地券。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