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義勇隊少年團在訓練。(資料圖片)
新華社福州10月25日電 在臺灣光復70周年之際,福建省檔案館向社會公布一批珍貴的閩臺抗戰檔案文獻。這些包括公函、書信、抗戰人員名單等的一件件歷史檔案,記錄了兩岸人民共御外辱的歷史。
70年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1945年10月25日,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2個多月后,在臺北公會堂,臺灣總督兼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安藤利吉簽署投降書,結束了自《馬關條約》后日本對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從此臺灣光復回到祖國懷抱。
檔案記載,全面抗戰爆發后,許多愛國臺胞滿懷救國之志,組織抗日團體,義無反顧奔赴大陸參加祖國抗戰,其中包括臺灣義勇隊、臺灣革命同盟會及國民黨臺灣黨部等。
在臺灣抗日領袖李友邦的組織下,臺灣義勇隊主要從事抗日宣傳、翻譯文件、陣前喊話、收集情報等對敵政治工作,還借多位隊員有從醫經歷的優勢,成立4家附屬“臺灣醫院”,對抗日軍人、軍屬和貧困百姓實行免費醫療。
如今在浙江金華的臺灣義勇隊紀念館內,李友邦將軍的銅像巍然挺立,義勇隊用過的物品以及相關照片訴說著艱苦的抗戰歷史。
臺灣義勇隊的成立,得到福建當局的大力支持。1939年初,李友邦在致時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的函中提到“臺灣義勇隊在鈞座提攜援引之下,一年奔走,端倪稍具……而今往后,我臺灣同胞得在祖國抗日戰線上竭其綿薄,遂其夙愿”,并懇請福建省政府在臺胞遷移、義勇隊訓練、經費補助、家屬安置、通訊處設立等諸多方面予以支持,陳儀對其中七點予以批示照準。
“臺灣義勇隊是抗戰期間唯一一支有正規軍編制的臺胞抗日隊伍,是臺胞在大陸抗戰的杰出代表。”福建省檔案館副館長林真說,此批檔案是最早記錄臺灣義勇隊在大陸活動的文獻,充分證明臺胞抗戰是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反殖抗戰,兩岸一心。抗戰勝利前后,福建各界人士紛紛為收復和接管臺灣建言獻策、培訓人才、提供物資。包括在福建仙游設立專門培養臺灣干部的海疆學校;在福建長汀開設中央警官學校臺灣警察干部訓練班等。
檔案顯示,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前后,僅從福建的郵政、海關、稅務、鹽業、法院、軍警、教育等部門,就抽調3600余人赴臺開展接管工作。
1943年4月,李友邦發表《福建與臺灣革命》一文指出:“臺灣與福建,我們從任何角度來看,實在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它們早已成為不可分離,離則雙枯,必須合,合則并榮。”“所以今日的臺灣收復工作,……有待于一切臺灣革命者合力同心,精誠團結以奮斗,更有待于福建同胞的切實協援。”
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主任謝必震表示,閩臺抗戰時間長達半個世紀,兩岸同胞并肩戰斗、同仇敵愾,取得了不可磨滅的偉大成績。“在臺灣光復70周年公布此批檔案,充分展現了閩臺之間同氣連枝的血肉深情。”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