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海絲金鳳元宵圓
編者按:
千年古城泉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都孕育出了哪些老泉州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呢?這些老字號是如何打開知名度,令人留下深刻記憶的?它們的生存發展現狀又如何呢?近日,東南網泉州站推出獨家策劃專題,探訪泉州著名的老字號,帶泉州市民一起回味,那些年,我們記憶中的泉州老字號。

傳承百年的美味元宵圓深受泉州男女老少的喜愛
進入專題>>>老字號里的故事·泉州
東南網10月23日訊(本網記者謝玉妹)一碗元宵老滋味,話語千金不忘味。元宵圓,顧名思義,元宵節吃的湯圓,取團圓和美之意。在泉州,提起元宵圓,最負盛名的莫過于金魚巷的海絲金鳳元宵圓,老字號的口碑耳熟能詳,儲藏著很多海外僑胞對于故鄉的思念之情,更珍藏著多少人的童年記憶。
“海絲金鳳”商標由金魚巷的元宵圓店主林金魚注冊于2010年,雖然商標注冊時間不長,但其制作湯圓的手藝卻已流傳了百余年。一顆元宵圓,什么樣的味道讓老泉州們念念不忘呢?

店員正在剝蔥頭
好手藝傳承四代
清末民初,人稱“祥師傅”的林家先祖憑借做元宵圓的好手藝在泉州文廟泮宮口一帶售賣元宵圓等甜點。彼時,泮宮口附近是泉州中菜市場,為泉州最為繁華的中心區,人流頗為集中。“祥師傅”博采眾長,吸取當時名廚制作工藝,制作的元宵圓甜香潤滑,吃過的人都贊不絕口,就這樣,文廟泮宮口的那位“祥師傅”,那攤元宵圓成為那個年代老泉州難以抹滅的美好記憶。
然而由于時局動蕩,“祥師傅”的甜品攤頭也難免戰亂之苦,一度停歇。待時局穩定后,“祥師傅”的長子林泉水便接過父親的擔子繼續制作元宵圓。林泉水盡得真傳,制作的元宵圓絲毫不遜于父親,同時也不斷創新,讓湯圓的口感更加綿滑細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
改革開放后,林泉水之子,同時也是元宵圓的第三代傳承人林金魚接過祖輩的甜品攤頭,在泉州最繁華的人民電影院附近售賣。林金魚的甜品攤憑借三代傳承的精細工藝、潤滑的口感很快再次得到市民的認可,做得風生水起。上世紀80年代末,林金魚買下金魚巷一店鋪,正式開設“海絲金鳳元宵圓林家專賣店”。自此,傳承近百年的元宵圓有了自己的店鋪及名稱。就叫“海絲金鳳元宵圓”。
“我父親的名字中,有個‘金’字,母親的名字中則有個‘鳳’字,合起來就是‘金鳳’,為了讓后輩銘記歷史,弘揚泉州文化,便在前面加了‘海絲’二字。”林金魚之子林永松是海絲金鳳元宵圓的第四代傳承人,雖然年輕,但對家中制作元宵圓的歷史卻是銘記于心。

海絲金鳳元宵圓第四代傳承人在新開的分店中招呼幾名聾啞人
古早味百年不變
林永松目前負責元宵圓南俊路北段分店的事物。這家2013年開張的分店,較于金魚巷的老店,多了一份年輕的味道。雖然店面不同,但元宵圓的美味卻是一樣的。“上等糯米、優質花生、芝麻、白糖、豬油,這五種原料缺一不可,而且原料配制的比例也是有講究的,這是我們祖傳下來的‘秘方’。”說起元宵圓的制作這個26歲的小伙子娓娓道來。
將花生和芝麻進行翻炒后,碾碎成細顆粒,放入白糖進行攪拌待用。用豬油將切成片的干蔥頭進行油炸后,放入做好的餡料里進行二次攪拌。這樣,元宵圓的餡料就做好了。接著,將做好的餡料放入特定大小的元宵圓模具中,壓出圓形餡料。
將一顆顆同等大小的元宵圓餡料放進裝著糯米粉的大盆子里,讓餡料在盆子中不斷來回翻滾,均勻沾到糯米粉后,將初見雛形的元宵圓取出沾水,再繼續沾粉,如此,不斷重復十多次后,到元宵圓大小適中后即可。
除了元宵圓外,“海絲金鳳”的姜湯圓仔也是另一個招牌。這種沒有餡料的小粒湯圓仔一般分為粉色和白色,放入用生姜和紅糖煮好的湯汁鍋里煮沸,再加入蒸熟的芋頭丁,成為另一種相似卻不同的古早味。“這些甜品,早在我曾祖父時期就開始做了,當時還有銀耳湯、豆花、綠豆湯等,品種比較多,我們一直都傳承下來了。”林永松告訴記者,雖然品種多樣化,但最受歡迎的仍然是元宵圓和姜湯圓仔。

海絲金鳳元宵圓位于南俊路北段的分店
創新方式發展壯大
雖然叫元宵圓,但品嘗這種美味的甜品并非元宵節的特權,它早已融入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得閑時,到甜品鋪里叫一晚元宵圓,忙時,則打包生元宵圓回家自己煮,這團小白球的潤滑爽口始終如一。
“海絲金鳳元宵圓”發展至今也有百余年的歷史了,未來,該如何繼續傳承呢?林永松認為,消費者的網絡消費習慣必須重視起來,他積極開設了“海絲金鳳元宵圓”的微店,并設有微信公眾號,以滿足網絡時代的需求。“網上的消費方式更便利,消費者可以通過網上購買生的元宵圓,再通過現代物流配送,十分方便。”林永松說,這是傳統老店的其中一個發展方向。
但林永松也坦言,祖輩兢兢業業“打下的江山”一定要守好,讓傳承下來的元宵圓制作手藝成為泉州一種傳統的美食文化。“既然是一種文化,就要把它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知道。”林永松告訴記者,為了廣泛宣傳這種傳統美食,增加元宵圓的知名度與傳承,“海絲金鳳元宵圓”多次與不同的商家、幼兒園、媒體等合作教授元宵圓制作手藝,通過多種不同的活動形式來發揚這種美食文化。
在電商時代,如何做到與時俱進,讓傳統的美食不被淹沒是林永松作為新一代傳承人,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其實,這種傳統的文化,尤其是美食,還是需要有一個空間來傳承的,這是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東西,沒辦法全部依賴電商。”未來如何發展,這個年輕的傳承人還在不斷的探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