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員正在剝蔥頭 好手藝傳承四代 清末民初,人稱“祥師傅”的林家先祖憑借做元宵圓的好手藝在泉州文廟泮宮口一帶售賣元宵圓等甜點。彼時,泮宮口附近是泉州中菜市場,為泉州最為繁華的中心區,人流頗為集中。“祥師傅”博采眾長,吸取當時名廚制作工藝,制作的元宵圓甜香潤滑,吃過的人都贊不絕口,就這樣,文廟泮宮口的那位“祥師傅”,那攤元宵圓成為那個年代老泉州難以抹滅的美好記憶。 然而由于時局動蕩,“祥師傅”的甜品攤頭也難免戰亂之苦,一度停歇。待時局穩定后,“祥師傅”的長子林泉水便接過父親的擔子繼續制作元宵圓。林泉水盡得真傳,制作的元宵圓絲毫不遜于父親,同時也不斷創新,讓湯圓的口感更加綿滑細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 改革開放后,林泉水之子,同時也是元宵圓的第三代傳承人林金魚接過祖輩的甜品攤頭,在泉州最繁華的人民電影院附近售賣。林金魚的甜品攤憑借三代傳承的精細工藝、潤滑的口感很快再次得到市民的認可,做得風生水起。上世紀80年代末,林金魚買下金魚巷一店鋪,正式開設“海絲金鳳元宵圓林家專賣店”。自此,傳承近百年的元宵圓有了自己的店鋪及名稱。就叫“海絲金鳳元宵圓”。 “我父親的名字中,有個‘金’字,母親的名字中則有個‘鳳’字,合起來就是‘金鳳’,為了讓后輩銘記歷史,弘揚泉州文化,便在前面加了‘海絲’二字。”林金魚之子林永松是海絲金鳳元宵圓的第四代傳承人,雖然年輕,但對家中制作元宵圓的歷史卻是銘記于心。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