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們在討論“南溟講壇”的相關事宜
昨日,筆者來到東山縣銅陵鎮(zhèn)銅山古城文化發(fā)展促進會辦公室,75歲的孫用川正與他的老伙伴們忙于討論第五期“南溟講壇”的相關事宜。2014年,銅陵鎮(zhèn)啟動“歷史文化名鎮(zhèn)復興計劃”,“銅山古城文化發(fā)展促進會”應運而生。在諸多會員中,有一班老先生是主力軍。
退而不休研究文史
“我是從‘撥算盤’轉變成‘敲鍵盤’。”文促會會長孫用川如是說,他退休前是縣經(jīng)貿(mào)局財務人員。
與老孫一樣,文促會的老先生們,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卻熱衷研究本土文史并各有所專:編撰了《唐朝彝》和《銅山志注譯》兩本書的林定泗是退休教師;出版了《東山方言音韻字典》的許培斌曾在環(huán)保局工作;陳炳文是房管局退休干部……雖然職業(yè)不同,但他們對“鄉(xiāng)愁”的情懷是一致的。
曾任縣臺辦主任的黃振桂,退休后花了6年時間搜集銅陵區(qū)域地理、名勝景觀、寺廟宮祠、碑坊石刻、民俗風情等資料。他的舉動得到不少人的支持,有些人主動將自己留存的資料、照片提供給他。2013年末,他自費出版《銅陵記憶》一書,該書以豐富詳實的圖文,被譽為“一本不稱為‘志’的‘銅陵志’”。
去年11月,老先生們赴臺灣交流時,得知有一本日本學者所著的《閩語東山島方言基礎語匯集》,認為該書對研究東山方言有重要參考價值,回來后多方查找未果。之后獲悉書作者正通過私人售賣此書,老先生們發(fā)動各種關系聯(lián)系此人,今年4月,孫用川在女兒的幫助下終于買到這本著作。
搶救東山“歷史記憶”
2013年下半年,為出版《愛我銅陵系列叢書》,文促會的老先生著手資料收集、整理、編撰工作。他們遠赴外地,遍訪在外鄉(xiāng)親、名人后代搜集資料。
由東山民國名儒李猷明總撰稿的《東山縣志》是東山重要的文史資料之一,手稿成書于1942年,因時局混亂未曾付梓,被藏在家中。李猷明去世后,家人擔心手稿遺失遭破壞,將其裝箱埋入自家花園。1950年,其家人族親將手稿上交政府,存入檔案館。直到1987年,這部縣志才得以印刷出版。
為將李猷明事跡錄入《蘇峰拱秀》一書,他們找到李猷明的兒子李添鎮(zhèn),請他撰寫父親事跡。李添鎮(zhèn)欣然接受,自己口述并由堂弟執(zhí)筆。就在定稿一個多月后,李添鎮(zhèn)便去世了。“若不是整理搶救及時,這些史實可能就永遠石沉大海了。”
“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李猷明的家人、族親保護手稿的事跡讓人感動。我們所做的不僅是整理資料,更是在‘搶救’珍貴的歷史記憶。”孫用川說。在他們帶動下,去年5月,由《銅山志注譯》《黃道周年譜》《唐朝彝》《蘇峰拱秀》組成的《愛我銅陵系列叢書》出版。文促會還陸續(xù)整理了頂街歷史文化積淀、九仙山歷史遺存、古城古街古民居名錄等一系列資料。
傳播文化的“時尚咖”
在辦公室里一角,吳順江正在編排新一期的《銅山古城》期刊。“老吳的圖文排版熟練,讓我們這些后生自嘆不如。”文促會的年輕人陳凌嫻很欽佩。
雖成天研究文史,但老先生們卻不“古董”:不僅網(wǎng)站、博客、論壇操作自如,還玩起時下流行的微信。老先生們辦起了《銅山古城》期刊,還將其遠寄上海、福州、廈門等地鄉(xiāng)賢。新媒體的運用,更讓他們的工作如虎添翼:銅山古城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推廣開了,他們也成了圈子內(nèi)的“時尚咖”。
他們還經(jīng)常應時而動組織活動:去年7月,“航海日”來臨之際,文促會在施瑯收復臺灣出師“祭典”舊址——銅陵天后宮舉辦紀念活動;國慶期間開展“金秋詩歌朗誦會”;為契合“鄉(xiāng)愁”主題,在文公祠組織“南溟講壇”活動。
今年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老先生們積極奔走,呼吁相關部門在東山抗戰(zhàn)烈士陵園內(nèi)設立英靈芳名碑。經(jīng)過努力,清明節(jié)前“東山抗戰(zhàn)陣亡官兵英烈碑”和“東山抗戰(zhàn)死難民眾芳名碑”終于矗立在陵園里,讓民眾和烈士后裔能更好地緬懷先烈。8月,文促會又出版了《毅魄長存——東山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文集》。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眼下,銅陵鎮(zhèn)正在持續(xù)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大力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老先生們又與年輕人一起,為此樂此不疲。
☉劉建龍張藝生文/圖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