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閩東:寧德十大特色演藝
福安“平講戲”
“平講戲”是閩東人民智慧的結晶,地地道道的地方劇種,系閩劇之前身,流行于閩東語系區。唱腔多吸收當地民歌俚曲、道腔釋樂,樂隊僅用“刀鞘板”“魚鼓”配合鑼鼓打出節奏,演奏用毛胡、楠竹雙清、笛子、嗩吶等管弦樂器。唱腔帶有海鹽腔聲調和南戲柔曼溫婉鄉音,又吸收了弋陽腔“一人唱,眾人和”特點。2014年,平講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福安自古經濟繁榮,文人歸仕者多。早在唐代“戲曲祖師爺唐明皇侍讀”開閩進士薛令之,精通音律,《草堂吟》云:“攜琴獨理仙家曲……子期能說宮商調?!薄端问芬怼份d:謝翱,作皇宋《鐃歌鼓吹曲》、《騎吹曲》,“上太常樂工傳習之”。閩東北,曾流行“地下棚”雜戲,宋元南戲傳入后,與它融合,形成了本土戲曲。萬歷廿五年版《福安縣志》載:舊志云(嘉靖版《福安縣志》)“亦有著云履而白領緣者,且喜雜劇、戲文。清代后,“江湖班”流入,福安藝人吸收其精華,逐步完善了平講戲。清末民初,福安還有新玉春班、留洋班等30多個班社。1960年福安縣平講劇團成立,先后挖掘傳統劇目308個,《贈金釵》《斷橋》《采?!穮⒓邮莴@好評,培養了一批優秀傳人。現代戲《雙定牌》《茶歌》多次赴省、晉京會演并獲獎。1963年《茶歌》晉京演出,演職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接見。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