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閩東:寧德十大特色演藝
福鼎市姚氏京劇社京劇“提線木偶”
閩浙邊提線木偶形成于南宋時期,木偶戲在福鼎流傳的歷史絕不少于600年,明代戲曲評論家謝肇的《長溪瑣語》中就有“大金所”(福鼎古地名)一戶人家“采傀儡”(木偶)演“傳奇”的記載,及清末民初,閩浙邊地區幾乎村村都有木偶戲班。
1942年,12歲的姚仁貴正式搭班學藝,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1953年,經縣文化局批準,木偶劇團“仁貴班”成立。1958年,“仁貴班”的神話劇《水漫金山》獲福鼎民間文藝匯演一等獎。1962年,經省文化廳批復,福鼎縣木偶劇團轉為正式專業劇團,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姚仁貴攜長子、長女及八大弟子重建“姚家班”。1989年,“姚家班”被授予“閩東第一家”稱號。2000年,姚仁貴因病去世,其長子姚義炳繼其衣缽,于2011年成立姚氏京劇劇社。
姚氏京劇提線木偶不同于普通福鼎提線木偶的地方有:唱腔,以皮黃取代亂彈腔;念白,京白、韻白為主,方言白為輔;行當,引入京劇行當;樂器,改用京劇樂器伴奏;劇目,改演京劇傳統劇目并創演新編劇目,開創了木偶戲演連臺本戲的先河。其樂隊分為文、武場。演員唱腔有西皮、二簧、反西皮、反二簧、吹腔等。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