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楹聯,傳遞樸素哲理
永定土樓,以其精湛的建筑工藝而聞名。您可能不知,這一座座土樓內的楹聯,也深含韻味,道出了數百年來客家先人的為人處世哲理。
原來,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漢族。客家人在南遷途中定居下來之后,開始在新居地創辦塾學,教育子弟,由家族開基祖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祖制訂家規、家訓,其中一些家族還把家訓以楹聯的形式鐫刻、張貼在他們居住的土樓門框及廳堂墻上,教育族中子弟奮發圖強。
林日耕是土樓振成樓的第二代主人,他就是在客家人傳統家規家訓的熏陶下成長的。原來,振成樓的第一代主人是林遜之。林日耕說,伯父林遜之在振成樓精心撰寫、鐫刻了20多副楹聯,如“振綱立紀,成德達材”、“能不為息患挫志,自不為安樂肆志;在官無儻來一金,居家無浪費一金”等。
住在樓里的人,始終遵循祖先的教誨:勤奮讀書,修行品德,勤儉廉潔,熱愛國家。這些楹聯為其裔孫確立了為人處世的規范,樹起了自我修養的標桿。
如今,在偌大的永定客家土樓群中,隨處可見點綴在一座座土樓大門或廳堂上,體現客家先祖對子孫后代諄諄教導和無限希冀,成為各個家族家規、家訓的楹聯。字里行間無不傳達著忠孝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理。
建家訓館,傳播核心價值觀
客家人為了教育族人,把祖訓家規記載在族譜上,雕刻在樓門、中廳楹柱上,題寫在宗祠的墻壁上,成為客家人立身處世、創業持家的座右銘。
近年,龍巖永定區委創建了“客家家訓館”,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可供游客參觀,讓更多人從中得到啟迪。客家家訓館由祖籍永定的世界客屬總會會長、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題寫館名。
家訓館陳展面積300平方米,通過族譜、圖片、文字、書法等4種形式展陳,展出永定境內100來個姓氏中的32個姓氏的祖訓家規,以及永定客家族譜中有記載祖訓家規的19個姓氏族譜,32幀名居、名祠家訓圖片,14幅家訓書法作品,內容涵蓋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方面的內容,突出展示客家土樓文化精華,集教化、欣賞為一體。
據悉,自2014年6月開館至今,參觀“客家家訓館”的游客已達60多萬人次。今年十一長假,“客家家訓館”也是一個熱門景點,許多人來這里參觀,感受、領悟客家人的家國情懷,領悟客家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