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雜草,踏上濕潤的青石板,68歲的傅麗芬女士站在南安金淘虎櫥山的半山腰上,指著一排已然廢棄的房子說,“這就是我當年讀初中的教室”。轉過身來的傅麗芬讓記者給她拍張照片留念,“50多年沒上來過了”。傅麗芬腦海里浮現的滿是自己14歲上初中時的樣子,而在她眼前,她曾住過的宿舍、老師們的辦公場所正在修葺,正從廢棄的校舍一點一點逐漸地變成一個文化公園。
日前,南安金淘文化公園千金廟項目修整落成,應邀而來的僑胞鄉賢中有多人曾在金淘文化公園的主體金淘書院求學。他們畢業后拼搏四方,卻難得上山重溫求學舊夢。趁此次契機,昔日學子重溫舊夢,憶往昔年少時光,欣見書院未來光明規劃。
睡過的床位 老師的名字
時隔50年依然記憶清晰
1960年,清晨的金淘虎櫥山半山腰上,處處書聲瑯瑯,年少的傅麗芬也在其中,捧著書本心無旁騖……
回憶起當年讀書時的樣子,68歲的傅麗芬仍臉露自豪。定居香港多年的她,是在1960年來到金淘書院的,那年她已14虛歲。“當時媽媽說不用讀書,帶我去廈門”。到了廈門的傅麗芬發現同齡人都背著書包去上學,慌神的她便請求媽媽帶她去上學。于是她從廈門回到金淘,從初一年讀起。
離家路程較遠的她寄宿在金淘書院里。站在書院最大的一個房間里,她指著柱子旁邊的一個位子說,我當年就睡在那,這間宿舍當年擺的是上下鋪睡了30個人。而今,這間宿舍的門口掛的是“金淘歷史文化展示區”,將作為展示金淘特色地方文化的場所。
回廊左轉,傅麗芬邊走邊說,這間是生管秀梅老師的宿舍、那間是教數學的葉培玲老師的宿舍、再那間則是丹鳳老師的……每一位老師的名字和宿舍位置,時隔50多年仍在她的腦海里刻得異常清晰。“當時一個班50多人,女生才10多名,所以女教師和女學生是住在一起的。”如今,這一間間宿舍、房間已變成金淘特色手工藝展示區、華僑歷史革命展示區……
從金淘書院沿山而上,分別是教師宿舍和辦公場所、男生宿舍、初中部教學樓、高中部教學樓……教學樓放在較高的半山腰上也有“書山有路勤為徑”的意思。
百年書院重裝修葺
變文化公園展小鎮人文
始建于1911年的金淘書院已有104年歷史,其間僅在1930年翻建過一次,一度是泉州地區教育的重點學府,泉州中學、僑光中學均在此辦過學。但文革結束后,書院沒能復課,也從未修整過。這座曾為海內外僑胞、鄉賢求學殿堂因此滿目瘡痍,破敗不堪。
2014年,在解決千金廟與僑光中學歷史遺留問題時,金淘鎮政府認為,金淘書院與僑光遺留校等古建筑有一定價值,值得整合開發。當年,金淘鎮政府進行了一個囊括千金廟、金淘書院、僑光中學舊校舍的占地215畝金淘文化公園規劃設計,并組織對金淘書院進行功能設計,籌資、撥款修繕,修舊復舊。目前,千金廟項目已修繕完成,金淘書院也有望于年底重新開院。園區內100多畝的老建筑將修繕整合,融入僑史館,老手藝工作室、土特產小吃、木雕工藝展示、藝術培訓等。金淘文化公園正在漸次成形,成為僑鄉百姓的精神家園。
□本報記者 黃耿煌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