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文廟傳來經典誦讀聲 公益國學班一辦就是十年
漳州文廟國學班每周六開課
漳州新聞網訊(楊特團林立宇文/圖)“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9月27日上午,漳州文廟里,陣陣誦讀聲此起彼伏,30多名孩子正在老師的帶讀下誦讀《弟子規》。
國學公益班的組織者洪奮強是漳州賓館一名職工。2006年暑假,洪奮強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漳州文廟舉辦了為期半個月的國學夏令營,學生只是親朋好友的子女。沒想到,漳州文廟辦國學課堂的消息不脛而走,不少家長前來咨詢,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參加進來。面對社會上的期待,大家當即商定,每周六上午開設公益國學班,一堅持就是十年。他告訴筆者,文廟國學班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每周六上午的9點至11點上兩節課,孩子隨到隨學。常年在這里從事公益教學的老師有十幾個,有中小老師,大學教授,大學生等。如今,國學班學生最多時有50人左右。
國學班開設之初,洪老師十分擔憂:來授課的老師就幾個,如果遇到大家都有事,孩子來了卻沒有老師,咋辦?為了改變現狀,國學班在開設孩童班的同時,也同步開設師資班,吸引志愿者加盟。同時,洪老師積極尋求外援,其中包括文化界的老前輩、閩南師大的老師,不時還請來專家學者。“如今這里的國學老師有十多人,完全滿足了授課的需求。”洪老師說。
在街道計生辦工作的吳女士十分感慨,她平時工作繁忙,孩子比較調皮,語文課特別吃力,堅持帶孩子到文廟參加國學班學習后,整個人變了個樣。吳女士說,“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都提高了,尤其是作文有了長足的進步,參加作文比賽還獲獎呢。”
在基礎教育過程中,經典誦讀被認為是青少年傳承文化精華、增加知識積累和提高語言水平的必要手段,漳州市許多有識之士都認識到這一點。鑒于此,薌城西橋街道和國學班聯手,開設廉政講壇,講授歷史上的廉吏故事,讓“廉恥禮儀”在幼小的心靈里扎根發芽。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