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3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沈華鈴 張韓豐)昨日,一年一度的圣侯巡安民俗活動在詔安縣橋東鎮西霞村隆重舉行。就在同一天,漳州市政府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一民俗活動榜上有名。
據悉,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共有18個項目,包含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7大類別。
圣侯巡安民俗始于唐末
昨日,一年一度的圣侯巡安民俗活動在詔安縣橋東鎮西霞村隆重舉行。盡管受到臺風“杜鵑”影響,當地下起大雨,但這并不能阻擋人們的熱情。
據悉,詔安沈氏祖公沈世紀(武德侯)裔孫為緬懷先祖功績,每年全縣沈姓70個多村莊都會輪流恭請圣侯雕像蒞村巡安,游神賽會,長達四個月,堪稱“中國之最”。
此一巡安慶典是自唐末開始逐漸形成,至明代才形成一定規模儀式并固定下來,一直保留至今(詔安沈氏播衍至漳州龍海、薌城、龍文、云霄、東山及廣東潮汕等地裔孫在圣侯圣誕之日也都舉辦巡安節慶)。
同時入選的民俗活動還有保生大帝信俗(平和)、閩臺走水尪習俗(平和)、搶伯公習俗(云霄)等。
越南、印尼舞蹈也入選非遺
有意思的是,此次名錄中兩個傳統舞蹈項目,都是“舶來品”,分別是越南竹竿舞(南靖)和印尼風情歌舞(常山)。
越南竹竿舞的保護單位是國營福建省南靖豐田華僑農場。該農場是閩南主要僑鄉之一,也是福建省第二大的華僑農場。據悉,竹竿舞是越南歸僑祖先一種古老舞蹈表演,經過辛勤耕作,換得新谷歸倉時,村里男女老少喜氣洋洋,身穿節日盛裝,以慶豐收、集體歡快活動的一種習俗。1978年以來,該項目活動在歸僑作區、學校、農場得到很好的傳承發展,成為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延伸到漳州薌城、平和及龍巖適中、永福等地。
印尼風情歌舞是印度尼西亞的“傳統民間舞蹈”和常山當地民俗文化相融合、與閩南民俗文化交相輝映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常山東南亞印尼風情舞蹈。60多年來這些來自異域的僑藝文化與當地融合發展逐步固化為一種特色文化藝術表演形式,游走于民間街巷,常見于節慶舞臺,為群眾所喜聞樂見,成為彌足珍貴的文化財產。
相關人士認為,在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核心地區,出現東南亞風情濃郁的民間舞蹈,充分體現了閩南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多樣性,并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