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四中將“協·和”的文化元素,滲透到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
在東關小學的校園收獲節上,孩子們幸福的笑臉。
沿山小學學生在生態園內勞動實踐。
東關小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用柿花做耳環、項鏈、貼畫等。
東南網9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文化是學校建設的靈魂,在閩北邵武,當地將“一校一題”主題文化元素“植入”校園管理中,學校文化之花競相開放,花香滿校園。
柿樹貫穿文化節
前不久,邵武市東關小學全體師生在操場中心那棵掛滿果實的柿樹下舉行校園感恩節。
東關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園里有一顆百年柿樹,學校以柿樹的生長特點創設7個校園文化節活動:三月,以“聆聽柿樹發芽的聲音”為主題開展校園讀書節;十月,以“柿葉瀟瀟傲秋霜”為主題開展校園體育節;十一月,以“紅到梢頭甜到心”為主題開展校園收獲節……
在校園里,記者發現每個班級的一角都設有“成長連鎖店”,下面貼著學生姓名,姓名后面印有不同數量的柿葉印章。
學校少先隊大隊部設立“小柿娃成長連鎖總店”,隊員為“會員”。在各項活動和日常學習中,表現優秀、進步快的“會員”可得到一片小柿葉,收獲5片小柿葉可兌換1朵小柿花,收獲3朵小柿花可兌換1個小柿果。小柿花、小柿果每月兌換一次,收獲最多小柿果的同學可參加“校長大約”活動。
“這是為了讓學生們能看到自己成長的軌跡。”校長何道龍說,“小柿娃成長連鎖店”的激勵機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行為規范教育的熱情。
在邵武,51所學校相繼開展了學校主題文化建設。
講好學校自己的故事
如何選擇校園文化主題?邵武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夏愛英對學校文化建設有著獨到的看法,那就是講好學校自己的故事。“在提煉學校文化主題時,要充分了解學校的歷史,學會講述學校獨特的故事。”
邵武四中地處原福建協和大學遷邵舊址,校園里現留存完好的“協和樓”就是當年協大的宿舍樓,學校便以“協·和”作為校園文化主題。
“福建協和大學雖只存在36年,卻創造了大學教育的奇跡,培養的1300名畢業生中,有16位新中國院士。協大的辦學成功并非偶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有教無類、教學相長理念的成功實踐,這也是協大‘博愛、犧牲、服務’辦學宗旨的具體體現,積淀至今便成為邵武四中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邵武四中校長黃國輝說。
為此,邵武四中將“協·和”的文化意蘊,日漸融入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體現在校園環境的角角落落,空氣般滋養著每位師生健康成長。
“學校文化建設應從尋根開始。”夏愛英說,校園文化主題確定后,還要注重老師發展和學生發展平臺的搭建。學校文化,既考驗校長的判斷力、選擇力,又挑戰全體師生的執行力。
2010年初,邵武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成立學校文化建設研究分會,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領導以及36所學校校長被吸納為分會理事成員,把邵武市學校文化建設工作引入一個新階段。
讓教學
從課本回歸生活
學校文化與教育教學的關系如何?學校文化如何才能開展得更好?
創辦于1927年的沿山中心小學,是當地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這樣一所學校,何以能在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評估中一直名列全市農村小學之首?答案還得從“行知文化”中找。
走進沿山中心小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新教學樓上鑲嵌的大幅“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銅制校訓。再往里走,是一處利用社會捐資新建的“行知園”,只見900多平方米的園內分布著5塊石頭,上面鐫刻著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在陶行知“校園文化觀”的引領下,學校還精心打造了行知文化墻、行知樓道等。在校園里,記者看到,栽種的每盆花里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標簽。校長黃志忠介紹說,這些花都是學生自己栽種的,標簽也是學生自己做的。
“沿山小學是福建省陶行知實驗學校,近年來,以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我們大力實踐‘教學做合一’‘有效教學’,讓教育教學真正從課本回歸生活,使學校教育與鄉村實際相結合,積極構建具有‘行知’特色的學校文化。”黃志忠說,在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中,做到“面面墻壁會說話、一草一木能育人”,在潛移默化中,讓師生受到熏陶。
在沿山中心小學里,記者注意到,還有各種蔬菜、植物園地。黃志忠介紹,那是學校建設的“生態園”,開辟了“蔬菜園”“百花園”“中草藥園”等。“每學期我們都會用同學們自己種的菜搞一次烹飪大賽,還讓學生帶回去給父母吃。”黃志忠說,“我們希望通過點滴小事,落實陶行知教育理念,培養孩子感恩的心。”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