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光閃閃的綠豆餅出爐
□早報記者 郭曉冰 莊麗祥 文/圖
都說“三世勤學,可得一儒;五代飲食,方有良庖”。如果一個家族,五代人堅持代代做餅,且原料講究、手法嫻熟,那就更不簡單了。
一家小店,一個玻璃柜臺,一張大方桌,這是惠安社仔埕純正綠豆餅家給人的第一印象。但深入了解小店的故事后,卻被深深震撼。
五代人代代做餅,原料講究、手法嫻熟。取名“社仔埕”是為了紀念老一輩,因為那是祖先開始做餅的地方。每年中秋時節,都有大批的客人來訂他們家的綠豆餅。“我們家的綠豆餅口感好吃不膩,附近的都拿我們家綠豆餅當中秋餅了。”林老師傅的女兒小林說,“泉州人家有什么喜事,結婚、孩子滿月、周歲、成年禮等,都來買餅,廈門漳州也常有人來。”還有香港客人特地托人來買餅。
“一口綠豆餅、一口茶,更能吃出綠豆的香味。”小林的哥哥補充道。

將長條餅皮揪成相近大小,放入內餡。
家傳手工藝 道道工序有講究
小小的綠豆餅背后的工藝可不簡單。為保證口感,首先得將買來的綠豆去皮后浸泡一小時,蒸煮后碾壓成粉末,加入白糖并再次蒸煮,忙完這一些,大半天時間已經過去了。“這樣做出來的餅入口柔軟不膩。”
除了這些,林師傅還要事先準備將豬肉榨油備用,“擔心市面上的豬油質量不好,我們的餅皮都用自己榨的豬油,雖然麻煩,但可以保證口感,也保證衛生和質量。”
忙完了前期的準備工作,將枕頭大小的綠豆餡堆在桌上,林師傅就開始秀手藝了。“我現在要開餡。”林師傅說著,拿起兩塊塑料刀片輕輕一夾,將綠豆餡分成小塊,還未等記者反應過來,他又迅速地撒了點面粉在桌上,將分好的餡料搓成長條,再次拿起塑料刀片,切出差不多大小的綠豆團。“我爸開的餡每塊都很均勻,不用稱重也差不多大小。”小林驕傲地說。林師傅則有些不好意思,“幾十年的老經驗了。”
林師傅開餡的同時,他的妻子阿琴在一旁捏胚、包餅。和林師傅一樣,阿琴的動作也很嫻熟,將長條餅皮揪成相近大小,放入內餡,順勢一裹就是乒乓球一樣的餅團,掌心一壓就成了。“這個壓餅講究手勢、力道,壓得太厚、太薄都不好。要有經驗才壓得好。”看得好奇,記者掏出手機計時,一下子就驚呆了:阿琴從捏胚到壓出一個餅,平均只需要六秒。

烤完一面拿出爐子,翻一面再烤。
五代傳承 7歲的孫兒很愛學
“從太爺爺輩就開始做了。”小林介紹,“到我爸爸就是第三代,小時候看到大人做餅覺得很有趣,經常纏著要學,現在一有空就來店里幫忙做餅。”在小林的記憶中,以前做餅用的是大鍋烤,貼在鍋面上,一面烤熟了翻一面,“每次一做餅,最喜歡圍在大鍋邊,暖乎乎、香噴噴。”
林師傅今年56歲,做餅做了大半輩子,“我爺爺他們最先是試著做餅,做出成績了就更加用心地去研究。傳到我們這里,就更要保證質量,不能給他們丟臉。”為了這個堅持,林師傅每次買原料都盡量選最好的,再忙也不雇工人,“原料好才能保證健康、保證口感。工人做不久,技術不熟練,做出的餅有差別。”
讓林師傅欣慰的是,雖然做餅很辛苦,但家里的孩子都很有興趣,“我兒子、女兒都會做餅,工作不忙時都會來幫忙。”林師傅笑瞇瞇地說,“還有我的小孫子,剛滿7歲,搟皮搟得特別好。畢竟是家傳手藝,希望能代代相傳,現在是五代人,希望以后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