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古村落風貌
俯瞰永豪樓
永豪樓外景
東南網9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杰)伴隨著清朝中期條絲煙業的興旺,發了財的村人大興土木,108座大大小小的土樓至今仍散布在村中,其中不乏世界最高的土樓等精品,成就了規模宏大、風格絢麗、余韻猶存的土樓群古村落;村人世代居于防洪堤岸邊的河灘地,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時光恍若在這里停止了……
這就是龍巖市永定區撫市鎮新民村。近日,我們懷著好奇和激動的心情來到這個距離永定城區47公里的村落,參觀“世界之最”的土樓,聆聽土樓“黃金時代”的故事,感受這里厚重的歷史和曾經的富有與輝煌。
風雨永豪樓
沿村中的防洪堤漫步,永豪樓樓主黃達日講述著那些曾經的過往:“這條防洪堤有三百多米長,呈關刀樣,風水上說能治煞驅邪。此堤至今仍非常堅固,完好無損……”
不一會兒,我們就走到了永豪樓外的古老碼頭。這里已沒有了昔日熱鬧忙碌的景象,反而顯得有些凄涼。黃達日說,村里有許多這樣的碼頭,這些碼頭使用了一百多年。當年每天往來這里的商船無數,家鄉的土煙、黃麻等運往廣東等地,而洋油、洋火等日常用品源源不斷地運回來。
拴船的松木在碼頭邊依稀可見,仿佛在述說著輝煌的歷史。站在碼頭上,當年繁華喧囂的場景在我們的腦海變得越發清晰。
繞過外墻,就是永豪樓外院。傳說中高大華麗的正門早已倒塌,砌門的石雕和石條散落在各處。在與樓中居民的交談中,永豪樓的歷史逐漸清晰起來。
據了解,永豪樓真正的樓名為五福樓,是一座“五鳳樓”,由撫市黃姓十三世寵齋的五個兒子做生意發財后建起的,至今有兩百多年歷史。因老二黃永豪在家主持建樓,后來人們都習慣稱它“永豪樓”。傳說建造永豪樓花了幾千擔銀子,這座占地10360平方米的土樓,從開工到全部裝修完成,一共持續了18年。
走進這座已經有幾分殘破的土樓,驚嘆于土樓的高大的同時,我們更被樓內精美的木雕,木結構裝飾,鮮活的石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深深吸引。
黃達日領著我們在永豪樓穿梭。整座樓有31個廳,400余個房間。主樓高5層,前院設有文館和武館。進入到內院要跨過3道門,每道門都用大理石裝飾。內院左右各有一條寬敞的走廊,連接10個單元,進入單元內的地面,都用雕花的大理石鑲嵌。每個單元又有獨立的副樓和庭院。正廳內用巨大的匾額、豪華的木門、細致的泥塑裝飾,精美的木雕和鮮活的石雕都在演繹著一段段歷史故事。
然而,畢竟時過境遷,外院的學堂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已經破損。樓內的17戶人家多數外出務工,只剩下老人。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閉著眼靜靜地靠著墻坐在臺階上,讓人感覺到時間在這里顯得格外緩慢。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