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學·問道”國學講座現場
【編者按】國學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作為一個中國人,無論是國學經典的傳播者,還是接受者,傳承祖國的優秀文化,走近她,接觸她,了解她,都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不乏有識之士,熱心于國學經典的推廣和普及傳播,推動國學升溫。這是大好事,值得提倡。
東南網9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實習生 石雨涵)“雖然聽眾的年齡、層次差別很大,但大家都非常投入。被大家求學問道的熱情感染,我也講得暢快淋漓。”距離在福州正誼書院開設國學講座已有半個多月,然而回憶起那天的盛況,福建師大劉昆庸博士仍然十分興奮。這幾天,他正抽空與活動的發起者——福州一中的幾名學生進行了交流,籌劃下一階段國學講座的安排。
“經典有著經久不息的魅力,因為經典合乎人性,代表著深度的智慧,希望國學經典能給大眾帶來發自內心的喜悅與成長?!眲⒗ビ共┦空f。
揭開國學神秘的面紗
“學國學的目的,是為了世俗意義上的‘學而優則仕’,還是精神上的奉獻‘為天下人謀永?!??”8月28日晚,位于福州東街口的正誼書院迎來了許多熱心向學的人們。
在這座有百年歷史的書院舉行的首場“聚學·問道”講座,是由福州一中學生會副主席楊文韜和一中才女雷雨心等人策劃。今年4月“世界讀書日”,他們被授予“閱讀推廣小使者”。為了不辱使命,他們召集福州一中的小伙伴們,組成開展閱讀推廣的小團隊。經與省圖書館相關負責人商討策劃,請來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劉昆庸博士,在正誼書院開展國學系列講座。
晚7:30,書院的正廳博學堂座無虛席,到場的不僅有高中生、大學生,還有初中生、小學生和他們的爸爸媽媽。
為了引導大家走進國學的世界,劉昆庸老師以“國學何為,為何國學”展開了生動的演講。他將學的繁體字——“學”拆分成了不同的部分,進而對國學的內涵和核心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述?!啊场硖斓刈匀恢溃印邱唏僦谐錾膵雰骸被逎y懂的古文字經過拆解,頓時鮮活了起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劉昆庸老師說,“每個人生來都有天然的求知欲,而教育就起到了啟蒙的作用?!彼J為古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明德,“學”字中蘊藏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性充滿信心,對光明和希望充滿向往的積極思想。同時,他用繁體字的構成法,講述了傳統文化中“孝也者,德之本也”“見賢思齊”等教育觀念。
誦讀經典明理致知
在整個社會日趨浮躁、升學壓力不斷增大的情形下,有聽眾感慨“國學離我們越來越遠”。金女士是一名中學老師,也是一位家長,她問:“面對這樣的大環境,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實現心靈的健康成長?”
劉昆庸老師認為,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應該真正認識到教育目標在于明理。“學習就是要學做一個明白人,做一個覺悟的人。我們應摒除過于單一追求物質的成就,而重視生理、心理的成熟并駕齊行?!彼f,“孩子是家長的復印件,家長應從自身做起,學習經典,成為孩子的好老師,并且潛移默化影響孩子?!?/p>
“經典是文化的源頭。”金女士說,劉老師的講座給人以啟發,孩子的教育首先應從家長的自我教育做起。
講座的最后,劉昆庸老師向大家推薦了兩本書——《論語別裁》《傅雷家書》,“用經典讀物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以創新形式傳播國學
講座的背后,是一群福州學子對國學推廣的激情投入。
“期待一位能帶領我們領悟國學經典以豐富生命的導師,也期待能有不同于學校課堂的更為新鮮的教學方式,還期待在百年書院掀起思想的風暴。”楊文韜告訴記者,“通過這個平臺,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國學?!?/p>
劉昆庸,這位“希望可以把經典的魅力和同學們分享”的老師,在大學里開設中國文化經典導讀選修課,深受許多大學生喜愛。
劉昆庸這樣描述古代經典之美:它的美可以喚起我們對家園的感受,激起一種回歸的渴望,回歸到文化的源頭即經典;它也是人性的源頭,因為它是圣賢人格凝聚成的文字。
“原本對于講座的設計是想借鑒西方的課堂,以交流互動為主,用引導的方式帶大家進行問題的探討。但是經過和老師的協商以及現場的氣氛看,學習東方的文化還是要有東方的形式?!睏钗捻w表示,這與劉昆庸老師倡導的“創新不一定要在形式上求新,而是追求內容的特色”的想法不謀而合。
“聚學”一詞出自《易經》: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意即君子要努力學習聚集知識,要深入探討研究明辨是非。省圖書館陳吟副書記向記者表示,他們深深地為一中學子“推廣閱讀”的熱情所打動,原來孩子們想參與省圖“流動圖書館”項目,最后考慮到實際操作問題,最終選擇了國學講座這一方式。
“讓聚學·問道的講座成為適合不同群體的聽覺盛宴,讓國學不再是遙遠的古文化,而是每個人秉持的為人處世的真諦。”楊文韜告訴記者,系列講座9月起擬每月開展2次,下次時間為9月19日,主題為:我們為什么要讀經典。想參加的朋友歡迎加入福建省圖書館讀者三群(QQ群號:112765542)。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