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經典明理致知
在整個社會日趨浮躁、升學壓力不斷增大的情形下,有聽眾感慨“國學離我們越來越遠”。金女士是一名中學老師,也是一位家長,她問:“面對這樣的大環境,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實現心靈的健康成長?”
劉昆庸老師認為,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應該真正認識到教育目標在于明理。“學習就是要學做一個明白人,做一個覺悟的人。我們應摒除過于單一追求物質的成就,而重視生理、心理的成熟并駕齊行。”他說,“孩子是家長的復印件,家長應從自身做起,學習經典,成為孩子的好老師,并且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經典是文化的源頭。”金女士說,劉老師的講座給人以啟發,孩子的教育首先應從家長的自我教育做起。
講座的最后,劉昆庸老師向大家推薦了兩本書——《論語別裁》《傅雷家書》,“用經典讀物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以創新形式傳播國學
講座的背后,是一群福州學子對國學推廣的激情投入。
“期待一位能帶領我們領悟國學經典以豐富生命的導師,也期待能有不同于學校課堂的更為新鮮的教學方式,還期待在百年書院掀起思想的風暴。”楊文韜告訴記者,“通過這個平臺,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國學。”
劉昆庸,這位“希望可以把經典的魅力和同學們分享”的老師,在大學里開設中國文化經典導讀選修課,深受許多大學生喜愛。
劉昆庸這樣描述古代經典之美:它的美可以喚起我們對家園的感受,激起一種回歸的渴望,回歸到文化的源頭即經典;它也是人性的源頭,因為它是圣賢人格凝聚成的文字。
“原本對于講座的設計是想借鑒西方的課堂,以交流互動為主,用引導的方式帶大家進行問題的探討。但是經過和老師的協商以及現場的氣氛看,學習東方的文化還是要有東方的形式。”楊文韜表示,這與劉昆庸老師倡導的“創新不一定要在形式上求新,而是追求內容的特色”的想法不謀而合。
“聚學”一詞出自《易經》: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意即君子要努力學習聚集知識,要深入探討研究明辨是非。省圖書館陳吟副書記向記者表示,他們深深地為一中學子“推廣閱讀”的熱情所打動,原來孩子們想參與省圖“流動圖書館”項目,最后考慮到實際操作問題,最終選擇了國學講座這一方式。
“讓聚學·問道的講座成為適合不同群體的聽覺盛宴,讓國學不再是遙遠的古文化,而是每個人秉持的為人處世的真諦。”楊文韜告訴記者,系列講座9月起擬每月開展2次,下次時間為9月19日,主題為:我們為什么要讀經典。想參加的朋友歡迎加入福建省圖書館讀者三群(QQ群號:112765542)。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