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學·問道”國學講座現場
【編者按】國學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作為一個中國人,無論是國學經典的傳播者,還是接受者,傳承祖國的優秀文化,走近她,接觸她,了解她,都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不乏有識之士,熱心于國學經典的推廣和普及傳播,推動國學升溫。這是大好事,值得提倡。
東南網9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實習生 石雨涵)“雖然聽眾的年齡、層次差別很大,但大家都非常投入。被大家求學問道的熱情感染,我也講得暢快淋漓。”距離在福州正誼書院開設國學講座已有半個多月,然而回憶起那天的盛況,福建師大劉昆庸博士仍然十分興奮。這幾天,他正抽空與活動的發起者——福州一中的幾名學生進行了交流,籌劃下一階段國學講座的安排。
“經典有著經久不息的魅力,因為經典合乎人性,代表著深度的智慧,希望國學經典能給大眾帶來發自內心的喜悅與成長。”劉昆庸博士說。
揭開國學神秘的面紗
“學國學的目的,是為了世俗意義上的‘學而優則仕’,還是精神上的奉獻‘為天下人謀永福’?”8月28日晚,位于福州東街口的正誼書院迎來了許多熱心向學的人們。
在這座有百年歷史的書院舉行的首場“聚學·問道”講座,是由福州一中學生會副主席楊文韜和一中才女雷雨心等人策劃。今年4月“世界讀書日”,他們被授予“閱讀推廣小使者”。為了不辱使命,他們召集福州一中的小伙伴們,組成開展閱讀推廣的小團隊。經與省圖書館相關負責人商討策劃,請來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劉昆庸博士,在正誼書院開展國學系列講座。
晚7:30,書院的正廳博學堂座無虛席,到場的不僅有高中生、大學生,還有初中生、小學生和他們的爸爸媽媽。
為了引導大家走進國學的世界,劉昆庸老師以“國學何為,為何國學”展開了生動的演講。他將學的繁體字——“學”拆分成了不同的部分,進而對國學的內涵和核心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述。“‘爻’代表天地自然之道,‘子’是襁褓中出生的嬰兒……”晦澀難懂的古文字經過拆解,頓時鮮活了起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劉昆庸老師說,“每個人生來都有天然的求知欲,而教育就起到了啟蒙的作用。”他認為古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明德,“學”字中蘊藏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性充滿信心,對光明和希望充滿向往的積極思想。同時,他用繁體字的構成法,講述了傳統文化中“孝也者,德之本也”“見賢思齊”等教育觀念。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