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故事
觀大展,看什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指出,不僅可以看“明星作品”本身,還要看其背后的故事,“不久前的大閱兵讓國人為之鼓舞,故宮90年院慶推出的18個大展,新開放的五大區域,對我們來說就是要接受社會文化的檢閱。文化‘大閱兵’能夠讓公眾感覺到傳統文化的震撼力量”。
《伯遠帖》王羲之家族唯一實名真跡
《伯遠帖》的作者是東晉書法家王珣,他是“書圣”王羲之的遠房侄子。王珣的書法出自家學,其祖父、父親、弟弟都擅長書法,王氏一族在書法史上占據巔峰位置。
《伯遠帖》是一封問候友人病況的書信,只言片語中透露了對友人病情的關懷。王珣的書體行筆勁健,意境恬淡,是迄今為止晉人墨跡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
《伯遠帖》是乾隆帝的愛物。在故宮養心殿溫室中,乾隆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與王珣的《伯遠帖》收藏起來,并將這間袖珍書房命名為“三希堂”。
這幅被乾隆皇帝視為珍品的法帖也有一段顛沛流離的經歷。1924年,遜帝溥儀出宮時,《伯遠帖》與《中秋帖》被皇貴妃隨身攜出,后來為生計所迫將它們變賣,輾轉被鑒藏家郭葆昌收藏。1949年,郭葆昌的兒子將二帖在香港抵押,1951年抵押到期,而郭家已無力贖回。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最終由國家出資購回,《伯遠帖》《中秋帖》才得以回到了它們的家——紫禁城,由故宮博物院珍藏。
《五牛圖》中國已知的最早紙本繪畫
《五牛圖》的作者韓滉是唐代貴胄和著名畫家,《五牛圖》是作者唯一的傳世名作,也是目前中國所見的最早作于紙上的繪畫,紙質為麻料。記者在現場看到,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異,其中一牛完全畫成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形象生動,風格古樸。
《五牛圖》曾是南宋皇室的收藏,此后歷經趙孟頫、太子書房等收藏,明代后期為項元汴所有。清初為宋犖收藏,乾隆初年藏于汪學山“求是齋”,后進入乾隆的宮廷收藏中,八國聯軍侵華時流出清宮。上世紀50年代,經周恩來總理特批,《五牛圖》從香港被回購,重歸故宮。
《五牛圖》剛收回時傷痕累累,1977年經故宮專家重新揭裱、補筆、全色,這幅珍貴畫作才重新煥發生機。故宮武英殿西配殿里展出了一張1977年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工廠的修復記錄,通過展出的照片,觀眾可以看到《五牛圖》從殘破不堪到完好如初的復原過程。
這幅畫到底如何從江南流傳到宮廷,長久以來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研究人員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查閱關于乾隆朝進貢的資料,偶然發現了一份兩江總督尹繼善的進單中有這幅畫。
正如很多名跡都有“雙胞胎”一樣,日本某美術館也藏有一件傳為韓滉所作的絹本《五牛圖》。如何證明進貢單中的《五牛圖》就是中國觀眾眼前的這幅《五牛圖》呢?故宮專家張震介紹,一來此畫留存的乾隆題跋落款時間與尹繼善進貢時間相符。二來要收到書畫名跡,除了財力,有鑒定眼光也非常重要。尹繼善當時任職江南,是八旗文壇的領袖人物,與風雅名士過從甚密,他能得到《五牛圖》真跡并獻給皇帝,是合情合理的。
京華時報記者張然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