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聞網訊(陳佳平黃阿彬)“大地土樓群每天都有專人負責日常安全巡查,以防火防盜、防搶防破壞為重點,也包括防蟻、用電等方面的安全。”9月8日,在華安縣仙都鎮大地土樓群之二宜樓內,縣土樓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說。
二宜樓素有“圓土樓之王”的美譽,其內、外兩環為土木結構建筑,樓內梁、柱、樓板等部件為木材,經過200多年的干燥,耐火等級逐漸降低,樓內火災載荷量增高。
為防患于未然,華安成立由縣文體局、土樓管理處、土樓樓民等組成的義務消防隊,負責土樓景區日常防火、滅火等工作,并每季度進行一次消防演練。此外,土樓還每月聘請白蟻師傅對土樓群的文物建筑體蟲蛀情況進行巡查。
為進一步提升土樓景區消防工作,華安聘請中國中安消防設計有限公司專家現場勘測,根據相關技術標準,針對性地提出實施二宜樓消防工程方案,并爭取到國家文物局500萬元支持,將建立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與消防給水滅火系統,成為省內首個在消防方面獲國家資金支持的文物建筑點。
上緊“國保”文物“消防栓”,華安在全省率先對“國保”單位進行消防方面的規劃、設計,并得到各級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持。其中,“閩南一清”南山宮獲得國家文物局斥資330萬元實施消防工程,預計今年可開工。
據縣博物館館長林藝謀介紹,南山宮為通體木結構建筑,主要構件均為木質材料制作,歷經數百年風雨,木制料脫水風化,燃點降低,火災荷載不斷增大。
南山宮迄今有740年的歷史,2006年5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漳州一處重要涉臺文物單位。
今年,南山宮獲國家發改委撥付300萬元專項資金,實施南山宮搶救性文物保護項目——核心區景觀整治。目前,該項目完成招投標,進入征地階段。
華安是閩南文物大縣之一,奔流不息的九龍江北溪水,源源不斷地流淌著深厚的北溪文化,除南山宮、二宜樓外,還有“福建土樓博物館”南陽樓、“宜居典范”東陽樓及入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海上絲綢之路”漳州史跡——華安東溪窯遺址等重點保護文物。
近兩年來,華安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多渠道向上爭取、籌措文物保護項目資金2500多萬元,“國保”重點文物保護再“升級”。
歷經近200年風雨的“福建土樓博物館”陽樓的部分屋頂、梁架出現破損、腐爛現象,去年獲國家文物局撥付專款200萬元,實施了南陽樓維修工程,目前工程接近尾聲。
縣文廣體局局長黃清文說,“針對人防方面的相對不足,我們主要通過實施文物配套保護設施的建設與完善,進一步提升重點文物保護的物防和技防能力。”
今年,華安還計劃實施南山宮、二宜樓等“國保”單位的防雷工程,進一步提升“國保”文物保護,項目擬投資約600萬元,目前已完成立項,正準備向上級申報。
圖為:土樓義務消防隊在二宜樓前進行消防演練。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