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僑機工到達國內時受歡迎的場面。

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成立大會在南洋華僑中學禮堂舉行。(本組圖/陳嘉庚紀念館提供)
【編者按】
為獻禮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集美區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集美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的三集廣播劇《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再會吧,南洋》(閩南話版),近期在海峽兩岸16家廣播電臺播出,引起不少反響。
這部廣播劇以陳嘉庚和南僑機工的抗戰史實為創作基礎:1939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為危急的時刻,集美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應國民政府請求,由南僑總會組織3000多名華僑汽車司機與機修人員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史稱“南僑機工”),從南洋回到祖國參加抗日戰爭。南僑機工把滇緬公路當做戰場,以汽車為武器闖出一條血路,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以汗水、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海外中華兒女愛國主義的光輝篇章。
今天,本報刊選部分專家、學者、聽眾對本劇的感想及評論文章,并邀請該劇編劇談創作體會。
本報記者 應潔 整理
1
華僑博物院原院長 陳毅明
小故事展現大視野
閩南話廣播連續劇《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再會吧,南洋》,于8月31日開播了。這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共廈門市集美區委宣傳部攜手錄制的“9·3”紀念日獻禮,是抗戰題材的成功之作。
集美區多年來以“陳嘉庚”為核心內容打造美麗人文之鄉,極具特色。這次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合作創作廣播劇,選項確定抗日戰爭時期的陳嘉庚,選題確定與陳嘉庚相關連的南僑機工。這是獨具匠心的大視野之選。
陳嘉庚,一個大寫的中國人。他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廣播劇創作組選擇的是南僑總會主席的陳嘉庚,而且全劇就從他無情揭露好友汪精衛投降賣國,發出偉大的11字“電報提案”開始。
南僑機工是規模最大、貢獻與犧牲最多的一個華僑抗日群體。南僑機工全稱“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既指該服務團群體,也指服務團的成員個人。這部閩南話廣播連續劇,講的是三位華僑青年響應陳嘉庚號召,報名參加南僑機工服務團,直至登船起程,告別第二故鄉南洋回國的故事。在話音里傳遞給聽眾的是這三個華僑青年各自心理的、家庭的前所未有的激蕩。你或許聽著聽著,你會被故事人物內心的糾結痛苦和壯烈情懷感動得淚流滿面。
劇組在查閱資料和采風的過程中,深深被南僑機工的故事所感動。故事里三個人的原型楊保華、湯耀榮和白雪嬌做出以身許國、勇赴國難抉擇的心路歷程,尤其讓劇作者薛偉強受震撼。他把自己融入南僑機工的世界里,他編寫的故事,抒發的既是華僑青年的情懷,也是他自己的感情。
陳嘉庚在中國全民族的抗日戰爭期間,在海外華僑同仇敵愾、風起云涌的抗日救國、捍衛世界和平的熱潮中,成長為中外歷史僅見的南洋華僑的政治領袖,成長為獨一無二的“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在劇里,陳嘉庚的戲不多,主要通過他和白雪蕓(原型白雪嬌)的對白及三位機工的言談,展現他為國擔當,擎起南僑總會大旗,帶領南洋800萬僑胞,以財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國抗戰的氣勢恢宏的壯闊情景。
聽著劇中的戰爭背景音樂,聽著貫穿全劇的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再會吧,南洋》,聽著人們集會賣愛國花、演講、報名、送別、對話,熙熙攘攘,轟轟烈烈,你的腦海里將會呈現出祖國山河破碎烽火連天的場面,心里頭會久久回蕩著南僑機工出發時那如泣如訴如泉赴壑的歌聲:“你不見尸橫著長白山,血流著黑龍江?這是中華民族的存亡!再會吧,南洋!我們要去爭取一線光明的希望!”
偉哉,陳嘉庚!偉哉,南僑機工!
2
集美大學教授、集美陳嘉庚研究會
副會長 陳經華
一曲豪壯的
赤子驪歌
1939年,陳嘉庚組織3200名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在中國唯一國際通道,千里的滇緬公路上運送抗戰物質,保證抗戰的后勤給養。南僑機工,舍棄親情、愛情,拋棄家族財產,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離開遠離戰爭的南洋,不畏艱難,不怕苦,不怕死,回國參戰,和祖國人民一道,用血肉之軀筑起抗擊日寇新的長城。《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再會吧,南洋》就是記述這段歷史的故事。
故事集中描寫了白雪蕓、羅保華、湯惠民三人應征參加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的故事,三人的故事各有特色,因而具有各自的代表性,故事時而“話分兩頭,各說一方“,時而“分而復合”匯聚一起,交錯有致,三股合一,不斷推進,擰成一股繩。從頭至尾,全劇沒有一個“反面人物”,但故事卻跌宕起伏,步步深入,引人入勝。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都是籌賑會的積極分子,在捐錢捐物出力層面上都是先進典型,在回國參戰這場生死考驗面前,也都能挺身而出,沒有任何猶豫,問題就出在各自生活環境中的制約因素。
白雪蕓是富家獨女,是在廈門大學受過充滿愛國思想教育的女性,她父親是陳嘉庚屬下的重要人物,她本人就在陳嘉庚領導下的籌賑會工作。她滿腔愛國熱情,一心想回國參戰,只是自己是個女兒身,不能應征。她又是白家財產的繼承人,父母不予放行。
羅保華生于愛國世家,父親對他自小寄予厚望,給他取名“保華”就是要他保衛中華。他的阻力來自家庭,也來自女友,親情、愛情和愛國的熱情攪合在一起,演出一出“忠”、“孝”、“仁”、“義”之間痛苦取舍的大戲。
妨礙湯惠民下達決心奔赴國難的是老祖母沒人照顧。最后讓他下定決心走出家門的是鬼子的刺刀奪去了他母親和全村千口人的性命,燃起了他胸中的復仇之火。湯惠民離家一步三回頭的場面讓人特別揪心,他的磕頭和嚎啕更讓人撕肝裂肺。
這三個人都有生活原型,名字也和原型靠得很近。他們是楊保華、吳惠民、白雪嬌。現實中的英雄事跡就十分感人,歷來就被作為南僑機工的典型,通過這三個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塑造,成功地再現了南僑機工的整體面貌,反映了海外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
本劇對陳嘉庚的描寫篇幅不小,從多個側面刻畫陳嘉庚的想象。陳嘉庚是行動的巨人,也是一個很有煽動力的演講家。劇本前后安排了三場大篇幅的演講,還有幾段慷慨激昂的陳詞,都很感人,但還可以更感人。此外,他和李清泉、莊西言的商談,和白雪蕓的談話以及到白家做客與主人的交談,都從不同側面表現了陳嘉庚的風采和人格魅力。
廣播劇《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再會吧,南洋》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是一部南洋華夏子孫奔赴祖國救亡圖存的戰歌,是一曲南洋熱血青年豪壯的驪歌。
3
華僑大學教授、云南省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 林少川
讓嘉庚精神得到傳承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之際,抗戰題材廣播劇《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再會吧,南洋》,最近在兩岸16家電臺同步播出。作為該劇的顧問,我應邀出席開播儀式與研討會,感到特別高興。
作為南僑機工歷史的研究者,1987年起,我就只身沿著滇緬公路考察南僑機工史跡,深入云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八省六十多個市縣進行采訪,尋蹤覓跡,訪遍海角天涯,終于對當時(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內幸存的一百多位南僑機工及部分遺屬作了詳細的專題采訪,于1994年出版《陳嘉庚與南僑機工》一書,向抗戰勝利50年獻禮。在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之際,我將20年前出版的《陳嘉庚與南僑機工》進行修訂增補再版,以《烽火赤子心——滇緬公路上的南僑機工》一書出版。
我認為,通過兩岸合作以廣播劇的藝術傳播,不僅是在陳嘉庚的故鄉,而且在海峽兩岸、海內海外,更高地舉起陳嘉庚旗幟,弘揚陳嘉庚精神,具有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這部劇的開播,將讓更多人知道陳嘉庚和南僑機工的歷史壯舉、赤子功勛,讓嘉庚精神在更廣范圍內得到傳承。
此次聽了廣播劇,我感到強烈震憾,被《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再會吧,南洋》的藝術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認為,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這一歷史時刻,這部廣播劇的開播,毫無疑問將產生更大、更積極的影響:讓更多人知道陳嘉庚和南僑機工的歷史壯舉,讓嘉庚精神在更廣范圍內得到傳承。該劇作為弘揚嘉庚精神的文藝精品,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將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引導人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4
集美大學宣傳部副部長、集美區文聯副主席 華曉春
赤子情懷寫春秋
電波流轉,激情涌動。聽完廣播劇《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再會吧,南洋》,心里被劇里洶涌的南洋華僑舍家為國的赤子情懷深深激蕩。廣播劇《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再會吧,南洋》真實再現的正是陳嘉庚先生領導的南僑總會在南洋征召南僑機工期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劇中塑造的羅保華、湯惠民、白雪蕓等南僑機工人物形象正是當年應召機工團員的典型,他們中間有汽車司機或修理工,有商人、學生,有的家庭相當富裕,擁有大型商店和橡膠園,極少數成家有子女,大多數還是未婚青年。當祖國遭受暴敵侵略,當聽到祖國的召喚,在“忠”與“孝”、“家”與“國”中他們作出了艱難卻是毅然的抉擇。
廣播劇還成功塑造了陳嘉庚、莊西言、李清泉等華僑領袖的形象,表現出了一代偉人在抗戰中的卓越膽識和貢獻;同時,塑造出了羅振宇、曾晶晶、湯祖母等一系列南僑機工家屬形象,真實再現了他(她)們送子、送郎參加機工的矛盾、難舍、生離死別的動人情懷。全劇以親情、愛情的情感線為主,最后歸結到民族大義的“大愛”脈絡——是該廣播劇之所以感人和成功的關鍵。而廣播劇以閩南話演播,也符合陳嘉庚講閩南話和南洋華僑多講閩南話的事實,適合走進兩岸聽眾的視野,更容易走進海內外華僑的心里。
同時,因廣播劇自身的特點,通過語音和場景的再現,更契合聽眾“再造”出自己心中的南僑機工形象,使得每一位聽眾都能浮現出有“自己”特色的華僑領袖和南僑機工形象,是在“讀圖時代”對南僑機工形象塑造的一次成功挑戰。多年來,陳嘉庚的故鄉——集美區積極推動陳嘉庚精神的弘揚與傳承工作,此次廣播劇在兩岸16家電臺同步開播,無疑又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南僑機工赴國難,赤子情懷寫春秋。南僑機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的不可磨滅貢獻,我們永志不忘。
5
廈門廣電集團新媒體中心主任、高級編輯 林小勇
在鄉音中重溫嘉庚精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廣播劇《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再會吧,南洋》,以閩南話廣播劇形式再現了陳嘉庚先生和南僑機工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讓人在感受閩南話廣播藝術的同時,再次被嘉庚先生的愛國精神感動,為南僑機工為祖國做出的重要貢獻心生敬意。
南僑機工的故事塵封多年,由于種種原因,比起飛虎隊、遠征軍,南僑機工的知名度不算高。廣播劇《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再會吧,南洋》根據歷史事實以及搜集來的資料,通過文學創作和藝術加工,再現了南僑機工不顧一切回國參加抗戰的英雄事跡,這是一群令人敬佩的偉大而又平凡的炎黃子孫,他們的愛國情操與奉獻精神是何等高尚!劇中充分表現了陳嘉庚先生與南僑機工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勇于擔當的民族責任精神,表達了對陳嘉庚先生和南僑機工為祖國做出重要貢獻的衷心敬意,傳播了正能量,弘揚了主旋律。
嘉庚先生,廈門市集美區人,一生多說閩南話(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發言也是講閩南話),這些南僑機工大多籍貫廣東(包括海南)、福建。此次聽到的《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再會吧,南洋》,其最大特點就是以閩南話廣播劇形式制作和播出。此劇集結了閩南話廣播協作網兩岸成員單位的精干力量,兩岸閩南話優秀播音員、主持人聯袂演播,劇中的閩南話播音藝術高超,讓人在感慨閩南話語言魅力的同時又倍感親切,本土鄉音自然而然地表現了陳嘉庚先生及主要人物的愛國情感,而通過閩南話重現了這些南僑機工毅然回國的可歌可泣故事,既讓人倍感熟悉和親切,也有利于讓海內外更多閩南籍鄉親聽眾了解這段抗戰歷史,傳播南僑機工對抗日歷史所做的卓越貢獻,弘揚陳嘉庚先生、南僑機工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雖然只是短短的3集,卻有著太多關于同仇敵愾、義薄云天的情節,以及太多的悲歡離合、苦痛和悲愴、執著與堅守。這些血肉豐滿的形象再現這場近百年來華僑史上最集中、最有組織、影響最為深遠的愛國壯舉,給聽眾帶來思想上的震撼。
6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主播 方黎
父親的背影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的背有點駝,很蒼老,總是穿著勞動布的機械服”,這是陳達婭對自己的父親最深刻的印象。與陳達婭的這次見面,是在云南昆明,這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面。她是一位臨床醫學醫生,我們的交談就是在她的辦公室里進行的。
“我的父親,是個很勤儉的人”。在陳達婭口中這個很勤儉的父親陳昭藻,他就是我們此行尋找的人——南僑機工。陳達婭的父親陳昭藻就是南僑機工,39歲的他是當年報名時年紀最大的一位。
就在這條1146公里崎嶇艱險的“抗戰生命線”上,從1939年到1942年,南僑機工運送軍需物資總計45萬噸,最后有三分之一的人長眠于此,也就是說,在這條公路上,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位南僑機工的英魂。
“父親在世的時候,從來沒有提過他是南僑機工”,在陳達婭的回憶中,父親話不多,也知字不提他的這段過去。直到2000年,她和幾位南僑機工的幸存者重走滇緬公路,才讓她真正開始理解父親?!拔铱吹搅_開瑚和翁家貴老人對著這段公路,說了一聲‘戰友,我們回來看你們了’”,就是“戰友”這個詞,讓陳達婭一下子感到父親當年那段未曾提及的過去背后有著這么深重而崇高的意義。
她坐在那里,哽咽地向我們敘述著,就如同那時坐在滇緬公路上的她,想到父親一般?!案赣H是1900年出生,13歲就下南洋,在新加坡的一艘遠洋輪上工作,后來成了家,因為妻子早逝,就不出海了,在一家汽車修理廠工作”,這些關于父親回國前的事情,一部分是透過檔案資料的記述,一部分是陳達婭從自己同父異母的大姐那里得知的。
這個同父異母的大姐是海南人,是陳達婭在找尋父親在海南的祖屋時才得知有一個姐姐,“他心里只有國家,沒有小家”,這是大姐與陳達婭見面時說的第一句話。
“聽羅老(羅開瑚,南僑機工幸存者)說,我父親技術很好,會開車,也會修理,而且非常愛唱歌,經常哼海南小調”,除了向當年南僑機工的幸存者了解之外,陳達婭也會從母親的回憶里逐漸還原出自己的父親。在她的母親眼里,父親是個很帥氣的人,講究穿著,白襯衫總是熨得板板的,打摩絲梳頭,而就連她的母親,也不曾知道她父親的這段過去。
在陳昭藻的遺物中,陳達婭特別提到一封信,她說:“這是王冠石寫給他(陳昭藻)的,王冠石是南僑互助會的干事,在信中說你是我們這一群人當中最大的,我們這些經歷就留著我們自己在生活當中慢慢回憶吧?!?/p>
當我們再次回望那段崢嶸歲月,那個距今七十余年的歷史片段,那群代表著八百萬華僑回國抗戰的南僑機工,那場用尸骨與血河換來的永不被遺忘的戰爭,我們是否在內心對“戰爭與和平”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有了新的解讀。而這個答案,留給你自己品讀。
7
中國微廣播劇研究會副秘書長、《陳嘉庚與南僑機工——再會吧,南洋》編劇 薛偉強
感動源于內心的震撼
六個月零十五天,廣播連續劇《陳嘉庚與南僑機工》(閩南話版)終于完成了。8月31日,當首播式現場響起劇中熟爛于心的臺詞時,我忍不住熱淚盈眶。如果不是創作這部廣播劇,也許我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永遠不會了解“南僑機工”這個可歌可泣的英雄群體。
福建、云南、海南、山西,行程數千公里,我們細細追尋英雄的足跡。在南僑機工娓娓道來的親身經歷中,一幅波瀾壯闊的南僑機工抗戰史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在集美的采風中,集美陳嘉庚研究會副會長陳經華向我們講述了陳嘉庚先生領導南洋華僑全方位支持祖國抗戰的故事。
在昆明我們采訪到了健在的南僑機工羅開瑚老人,這位近百歲的老人是海南文昌人。采訪中,羅開瑚老人敘述的一個場景讓我們記憶猶新,那就是離開馬來西亞時有很多人到碼頭為他們送別,送別的人把帽子都拋到海上了。羅老說一輩子都忘不了那天的場面。我們問他:當時放棄在南洋的優越生活回國抗戰有沒有后悔過,他回答說,南僑機工回國不是來享受的,是來戰斗的,戰斗就會有死亡,他們會流淚也不會退縮,活下來的人要更拼命地去打敵人。我們再問羅老,戰斗會害怕嗎?他說,家都沒有了,還怕什么?現在的人沒經歷過國破家亡的痛楚,很難理解他們當時的那種信念。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神情特別從容,也特別安詳。記得他回答完這個問題后,我們沒有再問任何問題,是啊,不需要再問了。
海南瓊海市中原鎮居住的98歲南橋機工吳惠民,一心想歸國報效祖國。但是,叔叔為了保存兄弟的骨血,堅決不同意吳惠民回國抗日。最后他瞞著叔叔改名吳鐘標報名參加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我們采訪結束時,同事方黎對吳老說能不能敬個軍禮讓我們拍張照片,腿腳不利索的吳老二話沒說,馬上站了起來,不讓任何人扶他,神情肅穆地給我們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發生在南僑機工身上的故事給我們帶來的感動,隨著我們采訪的不斷深入,這種感動一直伴隨并激勵著我們的創作小組不斷地向前走。2015年8月31日,聽完《陳嘉庚與南僑機工》首播式的南僑機工后人張田玉給我發來一條長長的信息:我沒有找到任何語言和文字來表達我對劇組的感激!只有代表健在的南僑機工和已故的機工們向你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當我靜靜的聽播放時,我會把心靈感應與他們相通(我在尋找600多張機工照片制作英雄墻時有這種感應),愿九泉下的父親和我的機工叔伯們安息吧!可能您無法理解我此時此刻的心情舒暢與激動。今年冬至我會帶上這廣播劇播放給父親聽!請代我向全劇組的工作人員說聲謝謝!你們辛苦啦!
陳嘉庚和南僑機工的故事是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的,用任何文字都難以描述,我和創作團隊也將竭盡全力創作好這部作品。下一步,我們將進入普通話劇本創作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將演播錄制完成并在海峽兩岸播出。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