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者赤腳走在五六米長大柴刀的鋒刃上
東南網漳州9月6日訊(海峽都市報 記者 黃穎 文/圖)南靖船場石門巖寺,昨迎“大眾爺公”壽誕,十里八鄉六萬信眾陸續前來祭拜。
石門巖歷史已逾千年,相傳是唐朝高僧王枚玉所建,朱熹曾慕名游覽。而在建寺前,陳元光曾在這里平定柳斜之亂,將士骸骨遺留附近山洞數百年,被王枚玉及村民陸續安葬,墓冢猶在。
五六米柴刀斜架 赤腳行走鋒刃
石門寺位于南靖船場鎮梧宅村。昨天下午,往常寂寥的路上,小車、摩托絡繹不絕,十里八鄉的信眾紛紛到石門寺拜拜。
昨天是石門寺大眾爺公壽誕暨旅游文化節,石門寺舉行慶典活動。寺門的廣場外,矗立一座刀山,一排武器架,還有一把有五六米長的大柴刀,斜架在地上,刀口向上。時間一到,鑼鼓響起,一名紅衣男子雙手持斧,赤腳走上大柴刀鋒利的刀刃。周圍觀眾紛紛叫好。隨后,一名十幾歲的小姑娘走上武器架,赤腳踩在一排武器的刃口上,看得觀眾心驚膽戰。
再往山上走去,供奉大眾爺公的大殿前香火繚繞,摩肩接踵。
石門巖風景區負責人莊永清介紹,活動從農歷七月二十日持續到廿四日,除了迎接信眾前來祭拜大眾爺公外,還有絕技表演、薌劇演出、文藝晚會。而這些,都是信眾答謝的。前來拜拜的除了南靖信眾,還有一些來自龍巖、廈門。
唐朝高僧建寺 朱熹曾來游覽
石門巖的建寺者是法號禪苑的唐朝高僧王枚玉。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王枚玉從江西跋山涉水,路過石鷹山,發現這里奇峰異洞,風景秀麗,于是在石鷹山上蓋了個草廬,供奉他隨身帶來的地藏王菩薩。
唐寧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王枚玉遷居山下水簾洞。第二年,他在洞前林間建起第一座寺宇——石門巖寺,并于寺門兩旁題聯“石出水落幽明地,門巖山深寶佛藏”,從此香火鼎盛。
公元852年,王枚玉圓寂,當地百姓雕其像祀奉于寺中,骨骸后來停放在水簾洞二洞石磐上,至今仍在。
《石門巖志》記載,宋高宗綠興元年,大理學家朱熹曾慕名游覽石門巖。
石門巖風景秀麗,有外景四大名勝(老鷹石、水簾洞、八仙山、仙人橋),地下三大奇洞(霞煙洞、懷蔭洞、螺旋洞)等,1991年,南靖成立石門巖風景區進行開發。
石門巖地域早有人類活動
石門巖地域很早就有人類活動。1986年,水簾洞出土石錛、尖石器等文物,經專家鑒定屬于西周時代遺留。
當地星光村村民莊運河說,在梧宅村和星光村,世代相傳,陳元光隨父入閩平亂,在這里平定了柳斜王之亂。柳斜老家在梧宅村后山,有記載說柳斜不滿皇帝昏庸,棄甲歸田,回鄉招兵買馬,但當地傳說,他是蠻獠峒主。朝廷命陳政捉拿柳斜。當時,校尉趙淵與柳斜大戰三十余回合,陳元光率大軍趕到。柳斜逃跑,見趙淵窮追不舍,開弓射中趙淵胸脯。趙淵帶傷追趕,一直到靖城砍殺柳斜,自己也流盡鮮血去世。
這場大戰雙方死傷無數。柳斜叛軍陣亡的都是本地人,有親人收尸。唐軍罹難的許多軍士是被隱蔽在洞里的柳斜兵所殺,直至150多年后,王枚玉才在一些山洞里陸續發現許多骨骸并妥為安葬。到清嘉慶十八年,又有許多骨骸被村民發現,再次造墓安葬。
這兩個墓葬被村民稱為“同歸所”,就在如今寶殿的左側山坡上。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