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夏:沙家浜的那段烽火歲月
現代京劇《沙家浜》故事中的許多英雄人物,原是葉飛將軍率領前往抗日前線的八閩兒郎。市民政局原局長離休干部吳立夏,就是當年沙家浜新四軍36個傷病員之一。
市新四軍研究會成立之初,新四軍老戰士、市新四軍研究會名譽會長吳挺,就采訪收集了吳立夏當年參與抗戰的事跡,并寫成了文章。
在抗日戰爭及后來的解放戰爭、福建前線剿匪、海防對敵等戰爭中,吳立夏先后8次負傷,在身上留下22處彈痕,敵人射入他股骨內的那顆子彈無法取出,留在身體里近60年,一直到病逝在殯儀館火化以后,這顆子彈頭才被取出來,留給子女做永久的紀念。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8月25日上午,吳挺從隨身的袋子里掏出了幾張黑白照片。記者問他,這照片上是誰,吳老說:這就是吳立夏啊,年輕時的半身照。吳挺說:“我跟吳立夏都是新四軍部隊的,但不在一個團。今年我又把當年寫他的文章拿出來,作了些精編,還準備配上照片。這照片是不久前找他們家人要來的,現在要拿去掃描一下啊。”話語間流露著新四軍老戰士間的那份摯情。
吳立夏的經歷,恰是當年抗日烽火歲月的真實寫照。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國進入全民族的抗日高潮。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后,8月根據國共兩黨第二次團結合作抗日的協議,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長征到達陜北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按全國抗日統一編制序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同年10月將留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8省15個地區的南方紅軍游擊隊動員下山,集中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37年底葉飛、阮英平奉命率領閩東紅軍獨立師1300多位八閩熱血青年,從福建省屏南縣出發,奔赴抗日前線,到皖南巖寺被編入新四軍三支隊第六團,吳立夏被任命為該團一營二連連長。
1938年9月為了不暴露新四軍三支隊第六團東進的軍事意圖,部隊沿用了“江南抗日義勇軍”的番號,簡稱“江抗”。1939年6月“江抗”部隊夜襲滬寧鐵路和京杭大運河關隘的滸墅關火車站。接著又乘勝進入常熟,先后打掉了10多個頑軍據點。但在江陰顧山鎮東南,與日偽軍激戰中,吳立夏再次負傷。這時國民黨“忠義救國軍”大舉向“江抗”進攻,形勢陡然嚴峻。之后部隊奉命進行戰略轉移,上級決定吳立夏和六團團部作戰參謀的夏光等傷病員,一起留在陽澄湖旁的昆承湖邊,分散隱蔽在橫川、長浜和西董浜的蘆葦蕩中養傷。不久,他們又集中安置到董家浜、張家浜(即現代京劇《沙家浜》中的沙家浜)等村莊的蘆葦蕩中。
沙家浜的群眾喜歡喝茶,當地茶館多。茶館是個“壘起七星灶,銅爐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場所。吳立夏等就以茶館為掩護,設立秘密交通站或接頭戶。當時吳立夏和傷病員經常去接頭戶的茶館,有一家名為“添智堂”,其主人是位女性,熱情大方,靈活機智,地下黨從上海各界愛國人士中籌集來的藥品和慰問品,大多通過添智堂等茶館秘密轉送到傷病員手中。
有一次,吳立夏和幾位傷病員正在添智堂與茶館女主人接頭,突然村頭傳來亂糟糟的聲音。偽頑軍包圍了村莊,女主人立即將吳立夏等人和物品轉移到對面的沙奶奶家。偽頑軍的胡司令和王參謀長帶著保安團的近百人,一進村就直奔添智堂茶館。他們恫嚇威逼說,有人看見新四軍派人來茶館接頭,快快交出人來,否則,就要血洗茶館。女主人與偽頑軍頭目周旋,情急生智,趁進廚房提開水泡茶時,猛地向窗外的河中拋去一塊磚頭。“撲通”一聲響,屋里的敵人驚弓之鳥般,涌出門去,朝河中射出一串子彈,打得河邊蘆葦叢中的野鴨亂飛。這時,接到信鴿報信的新四軍傷病員,聽到槍聲后,也在遠處回應般向空中打了幾槍,將敵人引向蘆葦蕩。
沙家浜老百姓不惜自家性命保護新四軍傷病員,吳立夏和戰友們與他們結下了魚水深情。由于敵人封鎖港汊,日夜追捕,加上缺醫少藥營養不良和氣候惡劣,傷病員中有10位不幸死于敗血癥,還有一位傷員不小心掉入河中,被洪水沖走了,堅持到最后勝利走出蘆葦蕩的只有25人。
1939年底由這不到一個排的人員起家,隊伍不斷壯大,人員逾百。2個月后上級又調來了兩個連的地方武裝,以老六團的同志為骨干,成立了“江抗”東路軍,吳立夏任特務營副營長,后來又成立了新“江抗”。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支部隊在三年解放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幾經整編,到1948年已升格為華東野戰軍主力一縱隊二師四團。
吳立夏于1955年轉業到三明地方工作,1983年6月離職休養,享受副廳級待遇,之后擔任三明市新四軍研究會顧問,1996年病故,享年84歲。吳挺說,今天回憶這些抗戰往事,就是為了讓年輕一代記得住那段歷史啊。
黃橋戰役的一段記憶
“當年放牛娃,成了司令員”,這是老戰友對新四軍老戰士秦久芝的描述。
秦久芝在他的回憶文章中寫道,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援助是決戰勝利的基礎,新四軍東進北上抗日,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深得人心。古語說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新四軍進駐黃橋后,大力開展根據地建設,蘇北區黨委和臨時行政委員會相繼成立,工抗會、農抗會、青抗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先后建立,黃橋地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通過二五減租和免除苛捐雜稅,人民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得到解放。黃橋戰役中充分發揮了群眾組織作用,如青抗會、農抗會、工抗會修筑工事,日夜巡邏,婦抗會送傷員,發動地方游擊隊,深入敵后偵察敵情,兒童團站崗放哨,商抗會發動鎮上13家磨坊、66家燒餅店為新四軍做燒餅,并用80輛車子為支前日夜忙碌。
8月28日,曾擔任過軍分區副司令員的秦久芝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當年他參加了這場戰役,記憶猶新。記者想再作些采訪,秦久芝說,就不必了。放下電話,收筆結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即將到來。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