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國務院下發關于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安溪縣竹藤編技藝榜上有名,正式入選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安溪竹藤編技藝歷史悠久,以“技藝精湛、別具匠心、返璞歸真、品類齊全”的特點享譽國內外。業界人士表示,在非遺傳承發展艱難的當下,安溪竹藤編不僅入選國家級非遺,還成為安溪緊隨茶業之后的第二大民生產業,其經驗值得思索和推廣。
首創“藤鐵工藝”新藝種
安溪竹藤編藝歷史悠久,可以追溯上千年。同時,它與安溪烏龍茶的發展息息相關。安溪縣文化館負責人介紹:“有安溪烏龍茶就有竹藤編,采茶的茶卡、涼茶的平篩、搖青的茶篩和搖青機、烘茶的焙籠等,千百年來也是竹藤編的。”
“用竹編制生產生活用具,是盛產竹子的南方省份普遍的生活習俗。但用市場經濟的理念發展竹編,安溪在全國開創先河。”安溪竹藤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安溪竹藤編技藝傳習所”創建人陳清河介紹,1971年,安溪在全國率先設立竹編車間,與省進出口工藝品公司掛鉤定點,很好地解決了銷售問題。短短幾年,就成為全國、全省竹編工藝品出口生產的重點基地。
1984年,安溪創辦了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福建省安星藤器企業有限公司。創新引入藤的元素,竹藤編工藝業迎來新一輪發展。而到了1991年,安溪在中國首創“藤鐵工藝”新藝種,成為中國“藤鐵工藝”的發源地,當“剛柔并濟”的火花進入產業——用堅硬鐵條與柔軟藤絲相結合做出的藤鐵工藝產品一經問世,即成為國際市場的潮流時尚。
“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安溪藤鐵工藝已經走進了海內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家庭、餐廳、酒吧和公園。”因應形勢,近年來,安溪又拓展內涵外延,將藤鐵工藝業提升拓展至家居工藝產業,國內和國外市場兩手抓,更好推動產業轉型發展。截至目前,安溪已擁有藤鐵家居工藝企業417家,加工點3000多個,從業者12萬人、年產值40多億元,成了安溪第二大民生產業。
產業反哺非遺傳承發展
目前,安溪竹編工藝已經走出了一條由竹藤編-藤鐵工藝-家居工藝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而同樣是非遺,安溪藍印花布卻已瀕臨失傳。一興一衰的比較之下,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動非遺傳承發展的命題更為凸顯。
在陳清河看來,非遺要傳承發展,決不能為了保護而保護,“單純的保護,無法形成經濟社會效益,必然注定是短命的”,因此必須將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并舉。他結合安溪竹藤編發展歷程說,從體制到材質,從產品到市場,安溪竹藤編一直在創新中裂變,在變化中擺脫事物固有的衰亡周期。
發展壯大一個行業,還需要優秀的后繼者。正是近50年兩三代人的傳承發展,安溪才一躍成為中國藤鐵工藝品最大的生產出口基地,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藤鐵工藝之鄉”。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