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中國的遠洋木帆船備受各國商人、使節的青睞,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帆船中采用了一種獨特的水密隔艙結構,增強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
泉州海上交通開發較早,造船業發達。宋元時期的泉州港(刺桐港)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據清嘉慶年間蔡永蒹所撰《西山雜志》之“王堯造舟”載:“天寶中,王堯于勃泥運來木材為林鑾造舟。舟之身長十八丈,次面寬四丈二尺許,高四丈五尺余,底寬二丈,作尖圓形。桅之高十丈有奇。銀鑲艙舷十五格,可貯貨品三至四萬擔之多?!痹撌妨嫌涊d了唐天寶年間泉州所造海船的情況,其中“十五格”即為十五個隔艙。這是目前所見關于泉州地區海船中采用隔艙的最早記載。1974年,泉州灣后渚港出土了一艘宋代遠洋貨船殘體,其艙位保存完好,已具有極為完善的水密隔艙結構。1982年試掘的泉州法石宋代古船中,同樣發現有水密隔艙結構。以上兩艘古船的發掘無可辯駁地證明:最遲于宋代,泉州所造海船已采用成熟的水密隔艙結構。
省級“水密隔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細秀(右)和市級“水密隔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三濟(中)在給徒弟劉登傳傳授“水密隔艙”關鍵技術。
圖為制造現場
圖為制造現場
圖為制造現場
所謂水密隔艙,就是船艙中以隔艙板分隔的彼此獨立且互不透水的一個個艙區。就一個單獨的水密隔艙而言,它由隔艙板、船殼板、水底板、船甲板圍成,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隔艙板的位置與隔艙的尺寸大小與艙的用途密切相關,隔艙板一般設置在船殼板彎曲的拐點處,用以支撐船殼板,從而增加船體的強度與剛度。對于整艘木帆船而言,水密隔艙的數量與船的大小、用途有關,船只越大隔艙越多,載客為主的船舶要比貨船具有更多的水密隔艙。
水密隔艙海船制造技術在木帆船的建造過程中包括有船型設計、選料、建造工藝等基本內容。船型設計多由造船師傅憑借自身經驗及代代口耳相傳的營造法式現場放樣,而沒有精確的數據與圖紙;選料一般為樟木與杉木,樟木比較耐釘(釘子釘入后木料不易開裂),杉木則比較輕;泉州地區傳統的建造工藝稱為“船殼法”,首先是安龍骨、釘龍骨翼板,而后釘部分水底板、安裝隔艙板、釘舭板、上舟急、安裝梁拱,最后在隔艙板與船殼板相連接處鋪設肋骨,將其他水底板釘完。船體主要結構完成后,再做甲板上的工程,在做好外殼的同時,艌縫也同時完成,樹桅與治帆則在最后進行,接著還要外觀涂裝。在造船的過程中還有一套傳統的儀式與禁忌。而現代船的建造工藝則稱為“結構法”。2007年,曾由現年60歲的造船師傅陳芳財統領建造仿明代古木帆船“太平公主號”,從船型設計、選料、建造工藝到外觀涂裝,甚至建造過程中的種種儀式都遵循傳統。該船有14道隔艙板,將船分為15個艙,隔艙板下方靠近龍骨處設有兩個過水眼,每個隔艙板中板與板間的縫隙用桐油灰加麻繩艌密,以確保水密。
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是中國于唐代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水密隔艙技術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內河船也有采用。早在13世紀末就由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介紹到西方,500年后的1795年,英國海軍總工程師塞繆爾·本瑟姆將軍受英國皇家海軍的委托,第一次采用中國人首創的水密隔艙技術建造新型軍艦。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航海史的重大貢獻。水密隔艙結構對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便于貨物分艙管理和增加船體的強度與剛度,以及作為船殼板彎曲的支撐點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宋以后,水密隔艙技術逐漸被世界各國的造船界所普遍采用,至今此項技術發明仍是船舶設計中重要的結構形式,泉州沿海地區尚保留有這種傳統的水密隔艙造船技術,對人類航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八芨襞摳4圃旒妓嚒庇?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9月捆綁為《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
陳芳財 男,漢族,1948年9月出生,福建泉州晉江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961年進入晉江縣深滬造船廠,努力學習各種造船知識和技藝,汲取眾造船師傅技藝之長,很快成長為深滬造船廠技術員,并開始帶徒。對水密隔艙制作技藝深入研究,先后設計制造了大小漁船數百艘。2004年起從事古船模制造、仿明代木帆船設計制造,其制作的仿明代外海趕繒船“太平公主號”,2008年5月開始環太平洋航行。近年他所設計制造的仿古船模和仿古木帆船,對中國傳統造船技藝的研究、流傳及發揚光大有巨大的史料價值和推動作用。精心授藝給新人,手把手地傳授,其徒弟大多技藝精湛,是深滬造船業的骨干力量?,F收藏有古代造船術手抄本1本、《航海模型》(1958年版)等造船相關書籍。
陳著純 男,漢族,1968年1月出生,晉江深滬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密隔艙海船制造技術代表性傳承人。出生于造船世家,在家族的豐厚資料和寶貴經驗中耳濡目染,1984年跟隨其伯父陳培火,在晉江國營船廠當造船學徒,學習造船技術,并愛好畫圖設計,熟練掌握刨、削、斧、鑿等木工技藝和各種現代漁船和貨船的設計建造過程,能獨立完成福船的線型和結構設計并指揮施工,能建造二十多米長的單拖,獨立完成各歷史時期船模的設計和制作。1993年開始帶隊承包造船,1996年自己開設船廠,曾經造過水密隔艙捕撈漁船及海上運輸船等各種木船幾十條,修補單拖、燈光捕魚船、中機等漁船十幾條,并曾參與制作古代水密隔艙海船、大型古船、古戰船等大小船模二三十條。現仍堅守木船修造行業,傳播、展示水密隔艙福船建造技藝,并把造船技藝傳授給兒子。
楊良盾 男,漢族,1963年7月出生,晉江深滬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密隔艙海船制造技術代表性傳承人。出生于造船世家,1978年到后山船廠當學徒,師從海船設計制造師傅陳芳財學習造船的一些基本功,掌握了各種水密隔艙福船的船體建造、結構、選料和外觀涂裝等技藝及建造過程中的種種民俗儀式,能夠設計繪制二十世紀常用的漁船船型圖紙,長期為造船木工,已建造過無數的福船、木船,如貨船、花排、牽繒、太平公主號、燈捕和單拖等等,有獨立設計施工能力。現以做船模和承包鐵船舾裝為主,從事船舶修造業,并能設計、制作各歷史時期的船模,已參與制作古船模多艘。無船可造的現狀使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失去了傳承的空間,無法面向社會招到學徒,只能把傳統技藝口傳身授給愛子。
蘇仁疊 男,漢族,1956年3月出生,晉江深滬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密隔艙海船制造技術代表性傳承人,造船木工。1972年在造船廠師從深滬水密隔艙制造技術師傅陳榮諒學習造船木工,按照師傅指點做好打線、渡板等工作,1976年師從造船師傅陳蘭國,由于做工認真細致,刻苦好學而得到師傅真傳,掌握了水密隔艙海船制造的繪圖、設計、施工的各項技藝,曾制造單拖、花排、牽繒、“三腳仔”等捕撈漁船和海上運輸船。1990年起開始任獅峰船廠木質機帆船繪圖、設計、施工等技術工程,2005年與設計制作師傅陳芳財、陳榮諒協作制作“深滬船模展覽館”七艘古代水密隔艙船模,現從事造船現場管工。曾傳授造船技藝5人左右。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簡介
圖為制造現場
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是歷代傳承下來的福建海船制造的一項傳統手工技藝。以樟木、松木、杉木為主要制造材料,使用傳統木工工具,采用榫接、艌縫等關鍵技術,由“師傅頭”設計并現場指揮、眾多工匠密切配合,最終造成有多個相互獨立、密不透水的隔艙建置且榫接牢固的海船。
水密隔艙是福船建造過程的最重要部分,首先建造包括船底部和舷側板形成一個整體“船殼”,然后根據船的功用和大小分設隔艙。施工過程完全由手工操作,每道隔板用若干木板榫接而成, 在隔板與船底板銜接處,裝置有肋骨,并使用鐵鉤釘勾連在一起。以苧麻、石灰和桐油為原料,按一定比例調和成“艌料”,嵌塞船艙木板之間的縫隙,使其密不透水。使用的主要工具有斧頭、墨斗、手鉆、魯班尺、釘送、大 鋸、鑿、刨等中國傳統木工工具。
福船采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透水的不同艙區,航行時一個或兩個船艙意外受損,海水進不到其他艙中,船依然能保持浮力,不會沉 沒,極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千百年來,該技藝廣泛應用于漁船、貨船、戰船及外交使船,特別是宋元時期梯航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福建遠洋貨船和明代鄭和七下西洋的船隊完整采用該項技藝,在東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18世紀后期,該技藝傳到西方,水密隔艙成為現代船舶設計中的重要結構形式,大大提高了航海安全性,至今仍普遍應用在現代船舶制造中。
該技藝自中國晉代(公元265-420年)傳承至今,歷經唐、宋、元、明、清,一直被遺產存續地相關社區不斷再創造,并有在泉州灣打撈出的以水密隔艙為主要結構形式的宋代遠洋貨船為證。
該技藝以口傳身授為主要傳承方式, 以師徒及家族間傳承為主要傳承形式,具有技藝體系完整、傳承譜系完整和持續為傳承人及社區提供認同感的標識性特征。主持水密隔艙福船制造的工匠被稱為“師傅頭”,是這一技藝傳承的關鍵,他們掌握核心技藝,負責設計和組織建造,對遺產的有序傳承起著重要作用,目前,該技藝主要傳承于晉江市深滬鎮,代表性人物有被確認為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陳芳財。
2007年,福建省福龍中國帆船發展中心委托晉江深滬技藝傳承人陳芳財設計建造了有13個水密隔艙的無動力木制福船——“太平公主號”,成功橫渡太平洋,使該技藝再次聲揚世界。
2007年,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先后入選晉江市、泉州市及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2月,文化部將該項目列入2010年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并于同年8月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報材料;2010年11月15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該項目通過審議并被公布為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段時間以來,晉江市不斷加大對該項目的的保護和傳承力度,一是拿出專項經費委托技藝傳承人制造船模;二是在深滬鎮文化活動中心設立船模館;三是在金井職校設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傳習點。在今后的幾年間,晉江市還將從以下幾方面加大對該項目的傳承和保護力度:
1、制定并實施《傳承人保護暫行辦法》;
2、把傳承人的實踐場所列為中小學校勞動實踐基地;
3、建立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檔案室及數據庫;
4、舉辦研討會;
5、成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協會;
6、舉行傳承人收徒儀式;
7、編輯出版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相關圖冊;
8、舉辦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作品展覽。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