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簡介
圖為制造現場
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是歷代傳承下來的福建海船制造的一項傳統手工技藝。以樟木、松木、杉木為主要制造材料,使用傳統木工工具,采用榫接、艌縫等關鍵技術,由“師傅頭”設計并現場指揮、眾多工匠密切配合,最終造成有多個相互獨立、密不透水的隔艙建置且榫接牢固的海船。
水密隔艙是福船建造過程的最重要部分,首先建造包括船底部和舷側板形成一個整體“船殼”,然后根據船的功用和大小分設隔艙。施工過程完全由手工操作,每道隔板用若干木板榫接而成, 在隔板與船底板銜接處,裝置有肋骨,并使用鐵鉤釘勾連在一起。以苧麻、石灰和桐油為原料,按一定比例調和成“艌料”,嵌塞船艙木板之間的縫隙,使其密不透水。使用的主要工具有斧頭、墨斗、手鉆、魯班尺、釘送、大 鋸、鑿、刨等中國傳統木工工具。
福船采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透水的不同艙區,航行時一個或兩個船艙意外受損,海水進不到其他艙中,船依然能保持浮力,不會沉 沒,極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千百年來,該技藝廣泛應用于漁船、貨船、戰船及外交使船,特別是宋元時期梯航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福建遠洋貨船和明代鄭和七下西洋的船隊完整采用該項技藝,在東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18世紀后期,該技藝傳到西方,水密隔艙成為現代船舶設計中的重要結構形式,大大提高了航海安全性,至今仍普遍應用在現代船舶制造中。
該技藝自中國晉代(公元265-420年)傳承至今,歷經唐、宋、元、明、清,一直被遺產存續地相關社區不斷再創造,并有在泉州灣打撈出的以水密隔艙為主要結構形式的宋代遠洋貨船為證。
該技藝以口傳身授為主要傳承方式, 以師徒及家族間傳承為主要傳承形式,具有技藝體系完整、傳承譜系完整和持續為傳承人及社區提供認同感的標識性特征。主持水密隔艙福船制造的工匠被稱為“師傅頭”,是這一技藝傳承的關鍵,他們掌握核心技藝,負責設計和組織建造,對遺產的有序傳承起著重要作用,目前,該技藝主要傳承于晉江市深滬鎮,代表性人物有被確認為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陳芳財。
2007年,福建省福龍中國帆船發展中心委托晉江深滬技藝傳承人陳芳財設計建造了有13個水密隔艙的無動力木制福船——“太平公主號”,成功橫渡太平洋,使該技藝再次聲揚世界。
2007年,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先后入選晉江市、泉州市及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2月,文化部將該項目列入2010年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并于同年8月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報材料;2010年11月15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該項目通過審議并被公布為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段時間以來,晉江市不斷加大對該項目的的保護和傳承力度,一是拿出專項經費委托技藝傳承人制造船模;二是在深滬鎮文化活動中心設立船模館;三是在金井職校設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傳習點。在今后的幾年間,晉江市還將從以下幾方面加大對該項目的傳承和保護力度:
1、制定并實施《傳承人保護暫行辦法》;
2、把傳承人的實踐場所列為中小學校勞動實踐基地;
3、建立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檔案室及數據庫;
4、舉辦研討會;
5、成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協會;
6、舉行傳承人收徒儀式;
7、編輯出版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相關圖冊;
8、舉辦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作品展覽。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