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陳三五娘傳說”入圍國家“非遺”
梨園戲《陳三五娘》中五娘臨鏡梳妝(資料圖)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日前公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泉州“陳三五娘傳說”和“安溪竹編”成功入圍。若這兩個項目最終成功入選,我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將達33個,保護成果走在全國前列。 宋代以來,我國閩粵沿海地區一直流傳著“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南宋詩人劉克莊曾在他的詩中提到“相君未識陳三面”,可見他是對這故事有所聞而作的。另有宋元勾欄瓦舍,也幸存了陳三帶安童到廣南惠州“聽歌”的唱本。至明代,以這個故事編成的“歌仔冊”和弦管曲,更是傳唱一時。近代從日本、英國、德國圖書館中發現的《明刊三種》,和以荔鏡為緣的《荔鏡記》《荔枝記》等五種戲曲孤本,都演繹了“陳三五娘”的故事。同樣講述這個故事的臺灣清乾隆版的“歌仔冊”也先后重見天日,此外,歷史上還出現了“陳三五娘”故事的文言小說、白話小說等。新中國成立以來,泉州在華東榮獲一等獎的第一臺戲是《陳三五娘》,第一部彩色電影也是《陳三五娘》。前些年,有新加坡學者特地來泉州尋找陳三的真跡。2012年元宵節,潮州青年一百多人專程到泉州“走親戚”,探訪陳三的故鄉。可見“陳三五娘傳說”的歷史之悠久,傳播之廣泛,影響力之深遠。 “這故事的廣泛流傳,在當時以及其后的數百年間,對許許多多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爭取婚姻自主,都有積極的啟迪作用。”市文廣新局社文非遺科科長謝萬智說,據載清代閩南某地有因唱《陳三歌》而發生私奔以致該曲被視為“淫亂之作”而遭禁,上世紀五十年代貫徹新婚姻法,陳三五娘傳說才得到正面評介。“陳三五娘傳說”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還成為傳播于海內外同胞間的一段佳話。 不久前,文化部批準實施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將洛江區定為以“陳三五娘傳說”為核心保護項目的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今后將在《總體規劃》框架內做好各項工作,讓陳三五娘傳說更好地傳承下去。“陳三五娘傳說”在2007年8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有待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市級和縣級代表性傳承人4人。![]()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