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祖師信俗
舊志記載:“清水名山,發源于西北,逶迤而南,至竹塔一聳,跌下蜂腰,曰彭格,突兀峻絕。分為兩翼,左翼至凹峰草店,右翼展于東偏祈雨坪。當中為大師紺室。由西南轉東北,形如狻猊播弄碧空。殿內有大孔曰‘獅喉’,殿下兩階曰‘獅唇’。覺路為帶,覺亭為毬,西涼伎所作皆肖。”巖寺始建于北宋元豐六年(1083),原名張巖山,因巖上巖石壁立、泉水清洌,風景秀麗,于元祐七年(1093)改名為清水巖。從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到近代,清水巖寺重建、擴建、重修達二十多次,規模漸大,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頗為興盛。現存建筑為清乾隆廿六年(1761)修建,一切遺跡均系元、明、清構筑,體式基本保持原貌。
巖宇依山而筑,面臨深壑,作樓閣式,分三層,第一層昊天口,第二層祖師殿,第三層釋迦樓;左右翼鐘、鼓樓;檀越廳、觀音廳、芳名廳分立于東西兩邊。崇樓曲閣,層迭回護,從遠處一看,外形猶如“帝”字,氣勢磅礴,巍峨壯觀。從清水巖頂俯視前瞻,“雄獅舞毬” 之形勝栩栩如生,活龍活現。巖宇四周現存歷代文物古跡66處,其中宋代29處,元代2處,明代8處,清代5處,近代拓展、恢復的23處。奇觀異景點綴其間,其中宋代文物《巖圖》碑,堪稱舉世無雙的文物瑰寶,彌足珍貴。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