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紙織畫創始于隋末唐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永春縣志》和《陳氏族譜》記載,隋滅陳,至德陳后主叔寶(583-586)之太子“陳鏡臺”,攜二個胞弟及宗族,引部屬大批兵將,其中包括皇室的樂師、舞伎及畫師等全套宮廷百工人員進入永春避難,他們發揚了紡織、造紙、竹片編織的優勢,制作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隨軍的宮廷畫師把中國畫技巧與竹編技巧結合創造出紙織畫。《永春州志》卷十一記載:“紙織畫,此為永春特產。其法以佳紙作字或畫,乃剪為長條細縷而以純白之條縷經緯之,然后加以彩色,與古所謂罨畫及香袒筆記跫畫相類”。永春紙織畫是從中國畫發展起來的獨特的編織工藝,色彩淡雅,有“隔簾觀月,霧里看花”的美感,獨具藝術魅力,歷經千年經久不衰。老藝人黃永源先生著有《紙織畫旨趣》一書傳世。
“泉州十八景”紙織畫作品
永春紙織畫傳承人林志恩指導小學生編織紙織畫
據史書載,隋末唐初,永春就有紙織畫作坊,至盛唐時,已有9家專營作坊,還出現了不少稱贊紙織畫的詩文,當時的永春三絕:“桃陵公之書法、翹松之詩詞、貴亭之紙織畫”(貴亭是當時知名的紙織畫作坊),延續近千年。永春紙織畫早在宋代時就遠銷南洋各埠,成為富貴人家的柜中珍品。明人田藝蘅所撰《留青日札》一書中記載,明代奸臣嚴嵩被抄家的物品中就有紙織畫一項。清人楊復吉《夢蘭瑣筆》中曾有“閩中永春州織畫”的記述。
永春紙織畫首先是在宣紙上作畫,紙織畫的繪畫是從中國畫當中發展出來的,但它和中國畫比較,繪畫用筆下墨、顏色不一樣,色彩要濃,層次要分明,輪廓要突出等等。而后是裁,用特制的小刀裁成不到2mm左右的經線,另用宣紙切成同樣寬度的緯線,每裁一條都要平行、一樣大,要苦練裁功。再者是編織,把裁好的畫放在特制的紙織機上編織,要控制力度,還要掌握氣候變化,講究經緯交織和編織技藝,把繪畫與編織融為一體。最后是裱褙,裱背時要注意保護好紙織作品,否則前功盡棄。紙織畫的特點是朦朦朧朧、色彩淡雅,強調光線跟景物的變化,很有立體感。近看紙痕交織,經緯分明;遠觀則縹縹緲緲,如有一層薄紗覆蓋。古人曾用這樣的詩句形容永春紙織畫:“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
紙織畫制作也成為一種藝術展示 (銘珊 德純 攝)
學生記者爭相采訪紙織畫師傅
永春紙織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有“福祿星壽”、“皆大歡喜”、“白鶴朝天”、“嫦娥奔月”、“木蘭從軍”、“十八羅漢”、“壽圖八仙”、“八駿馬”、“鴛鴦戲水”、“八仙過海”,乃至《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的故事人物等等,從人物、故事到山水、花鳥、飛禽走獸、應有盡有。永春紙織畫著名藝人周文虎創作的百米《中國古典萬里長城圖》,獲得國家金獎,1998年創作的百米《百虎圖》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這兩幅作品還分別獲得“吉尼斯世界之最”和美國“名人世界之最”。
永春紙織畫是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品,與杭州絲織畫、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并稱為中國四大家織,淵源久遠,在永春民間曾有“指頭一響,黃金萬兩”的傳說,歷代的紙織畫藝人嚴守技藝秘密,“傳媳不傳女、父子相傳、外人不傳”。永春紙織畫融繪畫與編織于一體,是朦朧的工藝畫,像覆蓋一層絲巾,似“十字”布銹,經緯縱橫,朦朧隱現,如隔簾賞月、霧中觀花、紗前看人、如雨如煙,讓觀賞者浮想聯翩,心曠神怡,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永春紙織畫多被全國各類博物館收藏,故宮博物院里仍珍藏著清乾隆年間的紙織畫瑰寶“清高宗御制詩十二扇屏風”。紙織畫歷來備受人們青睞,作為藝術品懸掛在熱鬧的廳堂、點綴于幽靜的書房,或作為喜慶吉日如祝壽、賀婚時饋贈親友的珍貴禮物。永春紙織畫已經走出國門,先后被選送到40多個國家展出,并作為禮品贈送國際友人,成為國與國之間的“友誼使者”。“永春紙織畫”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
周文虎 男,漢族,1938年3月出生,泉州永春縣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春紙織畫代表性傳承人。1957年師承永春紙織畫大師黃永源,五十多年的刻苦研究,在采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突破性創新傳承紙織畫藝術。他制作成功《中國古典百米長城》紙織畫、《百米百虎紙織畫長卷》《百米五百羅漢長卷》紙織畫。并用拼方形式,織出題材廣泛、色彩豐富的多種圖案。還能巧織雙面圖樣,用于大廳陳列和屏風裝飾。其制作的紙織畫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省多項大獎,并獲省博物院、中央軍事博物館收藏。創辦了義亭紙織畫工藝研究所,培養了7個子女為紙織畫傳承人,舉辦紙織畫技術的培訓班,聘請畫家指導學員繪畫技術,提高紙織畫制作水平,為紙織畫的傳承盡心盡力。
李自杰 男,漢族,1946年10月出生,泉州永春縣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春紙織畫代表性傳承人。出生永春紙織畫世家,自幼酷愛金石、書畫、鏤刻等藝術,1957年隨祖母周仁學習紙織畫技藝,繼承了家傳紙織畫傳統又有突破、創新,其紙織畫作品內容豐富多彩,運筆獨到,裁工編織精細,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縣等展覽獲獎。1982年成立神州紙織畫院,致力于紙織畫技術研究,改進紙織畫制作方法,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制作工藝,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和好評,從藝至今創作紙織畫近二萬幅,深受海內外專家、學者及多種媒體的高度贊賞。除傳藝于自家子女十多人外,還在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以及永春、晉江、臺灣等地傳授紙織畫技藝,并多次為學生舉辦紙織畫制作課程講座,讓紙織畫技藝廣泛傳播。
方碧雙 女,漢族,1969年10月出生,永春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春紙織畫代表性傳承人。1987年師從兄長方永宗學習繪畫、裁剪、編織、裱褙等紙織畫技藝,熟練掌握紙織畫各流程技巧,并注重民間藝術的研究、創新,精心編織,成功地織制出每平方米一百目以上的超細作品。自行研制出平行式提線卷織機,采用現代科技手法制作了長卷、中堂卷軸、裝框壁掛、雙面屏風等一系列形式多樣的藝術精品,其紙織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展覽,頻頻獲獎,并先后多次到北京、上海、廣州、香港,乃至東南亞、德國等地辦展,多件作品被國內外名人收藏,深受好評。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傳藝,已先后授徒傳藝10人,并免費為幾所學校傳授紙織畫技藝。
林志恩 男,漢族,1942年4月出生,永春縣五里街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春紙織畫代表性傳承人,永春縣“優秀拔尖人才”。1963年向民間藝人黃永源先生學習傳統紙織畫的制作技術,得到他的真傳,能獨立熟練掌握紙織畫制作的全過程,并革新編織技法。以傳統繪畫為基礎,中西繪畫結合,自成個性特色風格;首創雙面紙織畫,用于屏風陳設;改進操作流程,自行設計制作豎式腳踏紙織機,其紙織畫作品曾在國家、省級展會上獲獎。他總結半個世紀紙織畫制作的經驗教訓,撰寫《古老神奇的永春紙織畫》書稿近二十萬字,發表論文《永春紙織畫發展與革新初探》等。上世紀80年代末,把紙織畫制作技藝傳授給兒子林偉欣,并招收學徒傳藝10多人,培訓上崗,還作為周邊學校的校外義務輔導員,把紙織畫專業知識和制作技能免費傳授給學校師生。
周梅君 男,漢族,1968年3月出生,永春桃城鎮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春紙織畫代表性傳承人。1984年9月師從其父周文虎學習紙織畫技藝,吃苦耐心,技藝精益求精,掌握了紙織畫制作的每道工序,尤其掌握了紙織畫的“二性六法”,很快成為紙織畫能手。在搶救、繼承傳統中創新,采用了傳統技藝與現代科學相結合技法,制作三幅百米巨幅紙織畫,2010年,又制作巨幅“中國的世界遺產”圖,榮獲第五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其作品多次到天津、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乃至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參加展覽,曾獲得國家、省、市級獎勵,并多次實地表演制作技藝。1991年后,開始培養李玉惠、廖麗娜、潘金玉、蔣麗玲等新生力量多人。
林棉英 女,漢族,1947年2月出生,泉州永春縣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春紙織畫代表性傳承人。1968年2月到李家學紙織畫,由祖母周仁傳授,描圖填色,從事紙織畫制作43年,熟練掌握紙織制作技藝。其制作的紙織畫繼承了家傳紙織畫朦朧立體美的傳統,又有突破創新,內容豐富多彩,裁工編織精細,其所織100目/m2的紙織畫,目前是全國最精細的紙織畫精品。其紙織畫作品深受梁披云及多種報刊稱贊,曾榮獲縣級獎20多次,市級獎及收藏20左右次,省級獎及收藏20多次,國家級獎15次,其制作的紙織畫保生大帝神像廣受臺灣、金門、澎湖等嘉賓的贊賞,《人民日報》海外版、《福州晚報》《泉州晚報》等媒體有專題報道。打破“傳男不傳女”的舊傳統,已將紙織畫技藝傳授給20多個學徒。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