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紙織畫創始于隋末唐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永春縣志》和《陳氏族譜》記載,隋滅陳,至德陳后主叔寶(583-586)之太子“陳鏡臺”,攜二個胞弟及宗族,引部屬大批兵將,其中包括皇室的樂師、舞伎及畫師等全套宮廷百工人員進入永春避難,他們發揚了紡織、造紙、竹片編織的優勢,制作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隨軍的宮廷畫師把中國畫技巧與竹編技巧結合創造出紙織畫。《永春州志》卷十一記載:“紙織畫,此為永春特產。其法以佳紙作字或畫,乃剪為長條細縷而以純白之條縷經緯之,然后加以彩色,與古所謂罨畫及香袒筆記跫畫相類”。永春紙織畫是從中國畫發展起來的獨特的編織工藝,色彩淡雅,有“隔簾觀月,霧里看花”的美感,獨具藝術魅力,歷經千年經久不衰。老藝人黃永源先生著有《紙織畫旨趣》一書傳世。
“泉州十八景”紙織畫作品
永春紙織畫傳承人林志恩指導小學生編織紙織畫
據史書載,隋末唐初,永春就有紙織畫作坊,至盛唐時,已有9家專營作坊,還出現了不少稱贊紙織畫的詩文,當時的永春三絕:“桃陵公之書法、翹松之詩詞、貴亭之紙織畫”(貴亭是當時知名的紙織畫作坊),延續近千年。永春紙織畫早在宋代時就遠銷南洋各埠,成為富貴人家的柜中珍品。明人田藝蘅所撰《留青日札》一書中記載,明代奸臣嚴嵩被抄家的物品中就有紙織畫一項。清人楊復吉《夢蘭瑣筆》中曾有“閩中永春州織畫”的記述。
永春紙織畫首先是在宣紙上作畫,紙織畫的繪畫是從中國畫當中發展出來的,但它和中國畫比較,繪畫用筆下墨、顏色不一樣,色彩要濃,層次要分明,輪廓要突出等等。而后是裁,用特制的小刀裁成不到2mm左右的經線,另用宣紙切成同樣寬度的緯線,每裁一條都要平行、一樣大,要苦練裁功。再者是編織,把裁好的畫放在特制的紙織機上編織,要控制力度,還要掌握氣候變化,講究經緯交織和編織技藝,把繪畫與編織融為一體。最后是裱褙,裱背時要注意保護好紙織作品,否則前功盡棄。紙織畫的特點是朦朦朧朧、色彩淡雅,強調光線跟景物的變化,很有立體感。近看紙痕交織,經緯分明;遠觀則縹縹緲緲,如有一層薄紗覆蓋。古人曾用這樣的詩句形容永春紙織畫:“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