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拔拔燈源于古代英溪船民的拉纖,他們把生產(chǎn)勞動(拉纖拔船)的實際場景藝術化地移植于游樂活動,生動地再現(xiàn)當年英溪纖夫逆水行舟和自然拼搏的壯觀場面,是一項集民間信仰、歲時節(jié)令、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為一體的民間民俗活動?;顒訒r間為農(nóng)歷正月初九,地點為英溪流域各自然村。
英都拔拔燈
英都鎮(zhèn)位于南安市西部,英溪貫穿全境注入晉江西溪,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東端的內河驛站之一。英溪邊董山村有一個叫“陳厝”小角落,宋代時為陳姓船民聚居之所。英溪險灘多,彎曲河段多,順水行船曰“放船”,逆水行船要“拔船”(即拉纖),為祈求順風,船民們從九日山昭惠廟迎來海神福佑帝君的佐神仁福王分靈立廟,也叫“昭惠廟”,俗稱“董山宮”。相傳“有董山宮就有拔拔燈”,拔拔燈以粗繩系燈,每陣領頭由一青壯年胸前縛一扁擔,肩負大繩,作船夫拉纖狀弓身前行,拉動燈陣向前行進,狀如拔船(拉纖),“拔拔燈”由此而來。至明代,英溪流域的運輸由洪姓經(jīng)營,昭惠廟成為洪氏當境神廟,拔拔燈后來定為年例。明弘治中葉,拔拔燈增加車鼓舞、大鼓吹、刣獅等演唱及武術表演項目。
英都拔拔燈
南安英都拔拔燈有燈首4人(即組織者,俗稱“燈排頭”),活動程序共有10項:一、供天。農(nóng)歷正月初九日是玉帝的生日,俗稱“天公生”,村民給天公上供。二、敬神。做完天公生,接著把供品挑到昭惠廟敬奉仁福王諸神。三、縛燈。拔拔燈活動所用的燈陣,每陣用一條粗大的繩索,上掛燈籠。四:會燈。傍晚時分,各房份的燈陣從各自住家的所在地出發(fā),到昭惠廟前會合,每陣各有附帶表演項目在巡行中表演。五、起駕。燈陣會齊后,抬出神轎,仁福王起駕出宮,拔拔燈隊伍正式出動了。六、脫殼。仁福王起駕后,各路燈陣開始按次序巡游,首先沿廟前名叫“五斗”的大片田地環(huán)行三圈,叫做“脫蛇殼”。七、謁祖。燈陣向洪氏家廟挺進,繞洪氏家廟巡游一環(huán),在家廟門前大放鞭炮,表演各種游藝節(jié)目,意為與祖先同樂。八、巡境。謁祖之后,各房份的燈陣返回本自然村,開始全境大巡游。游行隊伍所到之處,各戶都在門前燃燒篝火、放鞭炮,稱為“迎燈”。值任燈首的家庭還在家門口設供桌,讓仁福王的神轎停下來,上供燒香許愿,稱為“留燈”。“迎燈”、“留燈”即迎丁、留丁,寓意增添人丁。九、回鑾。燈陣巡游全境完成之后,各燈陣直接回家,只留一燈陣為仁福王護駕回鑾。十、報燈。仁福王回鑾入廟后,決定新一輪燈首。舊燈首當晚到新任燈首“報燈”,即報告來年添丁之意,并放鞭炮祝賀。至此,一年一度的拔拔燈圓滿結束。
英都拔拔燈
英都拔拔燈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民俗文化游樂活動,從一個特殊的角度佐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內河驛渡的繁榮歷史,藝術地再現(xiàn)古代英溪纖夫的拉纖拔船的實際場景,也是泉州城鄉(xiāng)元宵踩街的歷史淵源之一。英都拔拔燈活動以其質樸、粗獷的風格,再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勇于拼搏、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且和民俗信仰、生產(chǎn)勞動緊密結合,是植根于勞動人民土壤之中的文化形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依附于拔拔燈而流傳下來的“車鼓舞”、“花鼓唱”等民間文藝形式,是勞動人民在勞動之余的自娛自樂,保留其粗獷、質樸的原生態(tài),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幾百年來,洪姓族人不但在英溪流域繁衍,還從英溪流域向海內外遷徙,分布于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及臺灣等地,每年一度的拔拔燈活動,成了凝聚親緣族緣的紐帶,他們不遠萬里回歸故里,共敘親情,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有重大的意義。數(shù)百年來,英都拔拔燈由勞動人民口傳身授,代代傳承,歷久不衰,一直延續(xù)至今,影響深遠?!盁魰习灿⒍及伟螣簦庇?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
廖榕光 男,漢族,1940年月出生,南安市英都鎮(zhèn)英東村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南安英都拔拔燈代表性傳承人。月在英都人民公社文化館工作,長期從事鄉(xiāng)鎮(zhèn)文化工作。拔拔燈是古代船夫(纖夫)祈求風調雨順的祈?;顒?,后來又演變成農(nóng)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添丁進財?shù)钠砀J⒌洌悄习灿⒍嫉拿耖g習俗活動。他1950年就參加拔拔燈活動,掌握了拔拔燈的基本內容和形式,他堅持不懈地查考史料,尋訪前輩,通過訪問記錄,整理拔拔燈的一系列儀軌、程序,撰寫了英都拔拔燈考證調查報告,并借擴建英都昭惠廟之機,組織拔拔燈研究機構,歷年來指導排練,組織恢復原生態(tài)仿古拔拔燈活動,引起泉州電視臺、南安電視臺、福建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重視,相繼報道。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