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端午“嗦啰嗹”習俗,又叫采蓮,是泉州一帶的端午節習俗。據清乾隆版《泉州府志》之“風俗志”所載:“五月初一日,采蓮城中,神廟及鄉村之中,以木刻龍頭,擊鼓鑼,迎于人家,唱歌謠,勞以錢或酒美”。明末清初修篡的《安海志》也有相關記述,可見“嗦啰嗹”于清初就十分盛行。至清朝中晚期,活動時間變為五月初五,與中華民族龍圖騰的崇拜相結合。
“嗦啰嗹”表演有濃濃古韻
端午節前三天,安海供奉龍王的六個境鋪就抬出象征龍神的泥塑或木雕的龍王頭讓人們焚香叩拜,至端午節午后出發,走街串巷進行“嗦啰嗹”活動。“嗦啰嗹”活動行進間反復詠唱“采蓮歌”,幾乎每唱一句歌詞,就要接唱一句“嗦啰嗹”,因而,人民大眾喜聞樂稱采蓮為“嗦啰嗹”。據考證,這句被反復詠唱的“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與我國古代佛教、道教驅邪鎮惡用的平安咒語系同出一源。是日,小鎮人家還要“煎饦補天”、結粽,在大門口插松艾、室內燒蒼術蟬蛻,小孩身佩“虎仔香袋”,闔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賞,登白塔“投饦”,以弭禍祛瘟,祈福安康。還開展水上“捉鴨子”等活動。
采蓮的隊伍前導是個頭戴清兵笠、臉上涂紅漆綠、留著八字胡須、鼻架墨鏡、上身斜披破舊衣裳,袒露一臂,腰纏草繩,下身長短褲,足穿草鞋,手撐寫著“祈求平安”之類吉祥語句的長桿幡旗,走著顛步的漢子;接著是標明某某境鋪“采蓮”隊的卷書牌;其后是二人敲著鑼、二人打著鼓配合管弦的細樂隊;管弦樂隊兩旁,還有采蓮姑娘、彩球舞、爪哇鐘等踩街陣頭;最后是四人抬的木雕龍王頭像,龍王頭兩角纏系紅布,兩眼圓睜,海口張裂,龍須長伸,其面前的香爐里煙篆裊裊,神威顯赫。隊伍兩旁,一邊是與前導一樣裝束、肩挑生豬腳、草鞋和裝酒尿壺、手打破鑼、負責隊伍聯絡的“鋪兵”;另一邊是頭包烏布、發插生花、兩耳垂墜、身著紅衣紅褲,手提內盛白蘭花的紅色漆籃、足穿繡花鞋、走著科步的男扮花婆。整個隊伍,合著“嗦啰嗹”音樂節拍,有節奏地似搖船般徐徐前進,邊和著樂曲高唱歌謠,每到一家,旗手如醉似顛地持旗沖入,揮艾旗在廳堂間拂掃一番,并高呼“龍神采蓮來,興旺大發財”或“龍王采蓮采大廳,主人富貴好名聲”之類的吉祥祝頌辭,然后退出。跟上的男扮花婆走著科步,手舞足蹈,高喊祝頌辭迎上去,與退出的“旗手”對舞表演了一番后,即給宅主送上白蘭花,表示龍王神留下福祿吉祥,戶主接過香花即回贈紅包答謝,宅主送至門口即大放鞭炮,叩送龍王神。至此,隊伍即轉入另一家。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