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女亦稱蟳埔阿姨,與惠安女、湄州女并稱為福建三大漁女。蟳埔女主要分布在豐澤區東海街道蟳埔、金崎、后埔、東梅等社區,蟳埔女習俗包括生產、生活習俗、居住習俗與民間信仰,構成蟳埔女獨特的歷史文化風情,別具一格。
據清代嘉慶年間《西山雜志》載:“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頭埔之蟳尾焉。晉唐之際海灘也,宋時漸涸成陸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臨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際始有村落。”由此可見,蟳埔村已有千年歷史。蟳埔女頭飾俗稱“簪花圍”,頭飾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據傳來自南宋時阿拉伯人泉州提舉市舶司蒲壽庚的私家別墅“云麓花園”從西域移植而來,延續至今,洋溢著異域文化的氣息。蟳埔蠔殼厝是最具特色的閩南民居,據考證蠔殼厝所用的大蠔殼并非泉州原產,而是宋元時期古刺桐港的遠洋商船返航時墊空船轉運而來的。由此可見,“簪花圍”及蠔殼厝都帶有宋元時期泉州海洋文化的顯著印記。
從可愛的小蟳埔女身上,我們看到了美好習俗傳承的希望。
泉州市場上的大部分海蠣,都來自蟳埔女勤勞的雙手。
走進蟳埔漁村:“蠔宅”處處見 簪花個個艷
走進蟳埔漁村:“蠔宅”處處見 簪花個個艷
蟳埔女習俗主要由生產習俗、生活習俗、民間信仰和居住習俗等組成。蟳埔女具有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相夫教子的品德,她們織網挑魚,撫養子女,洗衣做飯,嫁女娶媳,成為家庭的主心骨。當潮水退落,不論寒冬暑月,都在近海灘涂上養海蠣、種海蟶,在灘涂上勞作。蟳埔女多年從事內海養殖和捕捉魚蝦、到市場擺攤賣海鮮,她們個個精于心算、善于經營,令其他魚販自嘆不如,蟳埔女個個是經商能手,泉州各農貿市場上隨處可見頭扎“簪花圍”的蟳埔女。
蟳埔女的服裝簡樸寬松,俗稱“大裾衫,寬筒褲”。上衣為布鈕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其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與身體相協調,既顯示出柔和的曲線,又不失女性苗條與豐滿。寬筒褲便于在海灘上勞作,挑擔行走又輕松自如,適合于漁民勞動需要。蟳埔女頭飾俗稱“簪花圍”,將秀發盤于腦后,系上紅頭繩,梳成圓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鮮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環,少則一、二環,多則四、五環,再以發髻為圓心,圈戴在腦后,整個頭上所戴鮮花姹紫嫣紅,花團錦簇,打扮得猶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壇。蟳埔女的骨笄頭飾乃古代“骨針安發”之遺風,系全國獨有的“活化石”。蟳埔女的耳飾別具一格,成為不同年齡輩份的區分。蟳埔女婚俗最具特色的莫過于“半夜出嫁”的婚俗,其婚嫁趣聞,構成閩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觀。蟳埔女的生活習俗還有喜慶、過年及掛紅等習俗,皆頗具特色。
![]() |
![]() |
責任編輯:王超 |